不少父母永远把孩子当作是长不大的婴儿,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接触社会,而是尽力安置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给孩子,担心孩子小、不会做,而包办了一切。这类父母根本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以“爱”之名,将孩子隔离于纷新复杂的世界之外,用家庭这个爱的牢笼,囚住了孩子想远飞的心灵与翅膀。很多孩子形成许多不良习惯、品行,大多是由于父母过度宠爱、溺爱造成的。所以父母要懂得对孩子的爱要有所保留。
首先,在孩子面前,不必把全部的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孩子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在父母的管教时则有恃无恐。对于一个承受过多关爱的孩子,父母不妨藏起一点爱心,有时也可适当地冷落孩子,故意忙自己的事,逐渐改变其在家庭中的绝对中心地位,培养他开创自己的小天地。
其次,家庭成员要有统一的教育想法。有时父母纵然对孩子不满意,要加以管教,总被老人劝阻:“孩子还小,怎么和他一般见识!”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孩子抵抗父母教育的挡箭牌!所以要培养孩子独立自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行,就必须先解除孩子身边的这道防护网。向老人耐心解释,晓之以得失利害来取得老人的理解和支持。一旦家庭成员想法统一,方针一致,那么家庭教育氛围自然就会得以改善,效果也较明显。孩子一旦失去靠山,还是会接受父母的教育。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许多父母喜欢为孩子照顾一切。除了过度保护,他们还经常为孩子决定一切,参加什么兴趣小组,上什么才艺班等等,都要仔细观察,孩子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众所周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和悲伤。父母认为他们关心和保护孩子,但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选择和体验生活的权利。一切都按照父母设计的赛道进行。孩子的个性和思维呢?父母爱他们的孩子只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木偶娃娃吗?因此,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潜能。只要没有原则问题,他们不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的无辜言行更让人感动的呢?
普天之下,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大成才呢?然而如何把这份浓浓的爱意传达给孩子,又怎样将最深切的父母之爱以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又如何使孩子在充满亲情之爱的氛围中懂得进取、懂得情感的双向交流,体会出父母的深意,这的确是个值得父母认真探索的课题。
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破土的幼苗,那么父母不仅要用爱做养料,日日浇灌,悉心看护,还要不时除草、修剪、整枝、施药,这样幼苗才会健康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但愿父母都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为父母与孩子沟通情感正确定位,用亲情和智慧去培养出有出息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