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末期,谁也没有想到人类会在杀人机器上登峰造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其实最先进步的往往是武器装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否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决定着许多事情,也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强盛程度。
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马克沁发明了上世纪令战场闻风丧胆的续自动射击的机关枪,并取得了发明专利。他将这款机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从此马克沁机枪开始在战场上大展神威。
马克沁机枪的诞生,注定了一个自动武器新的里程碑。马克沁特有的巨大水冷却系统,更是成为当时世界最完美的创意发明。
火枪的发明,使全世界完成了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变。自从十四世纪,火枪开始装备欧洲军队之后,但是初期复杂的装弹程序,使热武器很长时期没有质的发展。直到1860年,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推出自动连发步枪,但是落后的弹簧推弹系统,导致退弹壳和开锁需要手动操作。虽然在发射过程中,实现了快捷,但是打完之后繁琐的装弹程序,使其注定没有在当时成为热点。
到了1861年,加特林机枪问世,发明者同样是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加特林机枪属于全世界第一款可以手动旋转的多管机关枪。也正是加特林机枪的出现,使热武器历史上面,出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手摇式的设计,也大大限制了它的机动性。在瞬息万变环境复杂的做战争,如果专门安排一名士兵心平气和匀速摇一挺机关枪,画面实在不可想象。加特林机枪的最大缺点就是,如果摇速过快,很容易导致卡克甚至炸膛,如果过慢,又会导致火力不足。在战场之上,这样的致命弱点,显然是十分危险的。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加特林机枪虽然开始列装军队,但很快被淘汰了。不过,多年之后的电驱动加特林机枪就是后话了。
手摇式多管加特林机关枪
而这个时候,被称之为战场收割机的马克沁机枪隆重登场。马克沁机枪在温彻斯特步枪基础上进行了改装,并且开始将燃烧推送理念融入其中,达到了自主供弹。而马克沁机枪完全实现连续射击的优势,彻底改变了枪械在战场上的地位。
但是,马克沁初期同样遇到了致命的缺陷。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连续发射子弹的枪管必然会导致发热过快,这也就需要在枪械的冷却上下足功夫。马克沁机枪当时开始采用水冷却系统,在当时已经算是绝佳的创意了。在冷却水和弹药保障有力的前提下,马克沁机枪实现了理论上的无限射击,这一点直至今天的气冷却式机枪也做不到。
马克沁机枪的第一次运用,是在1893年苏鲁士战场上。马克沁第一次隆重登场所创造的传奇,震惊了世界。英国军队仅仅用五十人加上4挺马克沁机枪,干败了对方五千人的进攻,更是制造了3000人的死亡。虽然对方大部分属于手无寸铁的士兵,但是这样大规模如同秋风扫落叶的战果,可谓是令人胆寒。自此,马克沁机枪一战立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战斗模式,对垒双方基本以密集冲锋以及堑壕战出现,这也使马克沁机枪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索姆河一役,德国军队凭借MG08机枪(以马克沁机枪为原理制造的)单日击杀英国士兵6万余,震惊世界。从此之后,马克沁机枪为世界各国热捧,并开始陆续引进仿制。
气冷式机关枪出现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研制出了气冷式的机枪,逐渐取代了马克沁机枪的战场地位。到了二战时期,马克沁机枪已经逐渐开始被遗忘,虽然很多国家依然列装,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规模下降太多。
马克沁机枪成功就成功在了水冷设计上,而失败也在于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处在传统与现在的转型阶段。在一战后期,坦克飞机等重刑陆战装备开始出现在战场,普通的堡垒作战已经变得脆弱退伍。步兵对战如果仅仅局限于趴在战壕里面,会成为敌军的靶子,战场模式开始发生本质变化,协同作战模式登上了历史舞台。重机枪的作用,开始由防御性向进攻型转变,对火力的依赖程度,也开始大大减弱。但是,新的战争模式,也催生了对武器装备的新要求。
坦克在一战出现
新模式的转型,带来战术思想转变,轻机枪以及通用机枪开始在战场上以其灵活机动的特点,为各国士兵喜爱。而新型轻机枪的发射频率,注定不需要在靠水冷却进行散热。而马克沁机枪笨重不易携带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气冷却机枪开始出现了。
气冷机枪在兼具连续射击能力的同时,在散热上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法,对于士兵来说仅仅需要额外携带一根备用枪管就可以具有足够持续射击的能力。相比水冷机枪的水冷箱、冷却水及一堆附件来说无疑是大大的“减负了”,而武器的整体效能并未减少。
马克沁机枪的整个冷却装置相对于枪械来说都是“辅助”,增加了机枪本身的体积、质量和维护工作量,一旦烧干过热,整部枪也将会报废。这大大增加了士兵的负担。
到了二战时,各类技术和新式武器层出不穷,长时间的火力输出已不再重要,快速机动、轻便易维护才是轻武器的根本,曾被认为是“惊世之作”的水冷却系统变成了累赘,淘汰也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