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在运用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等无人作战装备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日,在一次海上联合演习中,法国舰艇制造局,成功将这三种无人装备拧成一股绳,向一艘可疑小舰艇发起立体进攻,并成功摧毁该舰艇!
作者:楚人陈奇雄
据外媒报道,2017年5月31日到6月1日,在法国举办的海军创新日期活动期间,法国舰艇建造局组织了一场有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三种无人装备参与的协同作战演习。演习中,在I4® Drones任务系统指控下,无人机、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等无人装备联手行动,快速探测、识别和摧毁一艘可疑小舰艇。
该次演习中所使用的 I4®Drones任务系统,由法国舰艇建造局设计研发的一款标准化、通用化指挥控制系统,可安装在军舰、潜艇和陆地指挥中心中使用,为海军无人系统协同作战提供规划、管理和实时操控功能。
演习中所用无人潜航器D19,由法国舰艇建造局研制,可由舰船和潜艇携带及发射。在演习中,它主要利用声呐系统来探测可疑船只。
(下为法制无人作战艇航行场面)
演习中所用的小型旋翼无人机IT180,由ECA Group研发,续航时间2小时,作战半径超过56公里,有效载荷为重约5公斤的光电/红外探测系统。在演习中,它主要执行目标识别任务。
演习中所用的无人艇REMORINA,由法国舰艇建造局下属的船业研究中心研制,它具备自主决策和自动避障功能,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和非致命性武器长时间巡航。它配有高速双向数据链,可实时向己方其它平台及后方指挥中心传输数据。在演习中,它负责利用艇载武器拦截和摧毁可疑船只。
演习表明,猛虎也怕群狼,好汉不敌人多。对于各型无人装备从空中、海上与水下发起的立体化攻击,受攻击船只难以有效应对。
无人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让各种无人装备组成集群,以执行复杂的任务,一直是军事家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无人装备集群协同作战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人装备集群作战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发展中。
(下为攻击无人机发射导弹场面)
无人装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其自主作战能力的快速增强,让无人装备拥有越来越强的集群作战能力。
如何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无人装备集成到一个单一的作战体系中,需要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与军事专家密切合作,并解决一系列技术上与战术运用上存在的难题。这些难题有:
一是协同搜索难题。
己方无人装备搜索、发现任务区域内的敌方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进行标示、定位与跟踪,是之后己方军队一切作战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在复杂的现代战场条件下,目标搜索与识别问题十分复杂。
为让无人装备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应充分发挥无人装备集群中各型无人装备的特长。比如,我们可让各型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等无人装备,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利用不同传感器,对任务区域进行覆盖式、拉网式侦察与搜索。这样一来,就能让敌方种种目标难以藏匿,因为敌方的目标即使躲过了我方某一型无人装备上光电/红外器材的侦察与监视,也无法躲过我方另外几型无人装备上雷达或音响探测器材的跟踪。
但这么多无人装备聚集到一个有限的作战区域后,如何规划它们的航路,如何让它们分区行动,如何让它们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搜索任务,却是一个难题。
(下为无人潜航器航行场面)
二是协同攻击难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无人装备集群协同攻击战术,就是指出动多种攻击型无人装备,在某个时刻从多个攻击阵位上及从多个角度上,对单个或多个目标进行火力齐射,以提升对目标的杀伤概率,及增加对目标的攻击突然性,从而让目标插翅难逃。
如何让天上的无人机、地面的无人车辆、海上的无人艇及海水中的无人潜潜航器步调一致地行动,也是一个难题。
在不确定的战场环境中,敌方目标的行踪是隐蔽的,敌方的反应是难以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无人装备集群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它最起码应该具有可以根据战况变化,自行重新分配资源和重新规划任务的能力。
三是贯彻落实战术意图难题。
在现代战争中,为取得战斗胜利,进攻方需要运用种种战术,如分进合击战术、声东击西战术等。
对于大量使用无人装备的一方来说,既需要根据各种无人装备的特点,制定适合各种无人装备使用的战术;还要根据整个战场的实际情况,为作为整体的无人装备集群制定合适战术。
比如,我们决定利用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对敌方航母编队发起饱和打击时,就需要精心为无人机设置航线、为无人艇规划好航路、为无人潜航器定好前进线路,以让它们能够避开敌方航母编队反导、防空、防潜系统的拦截,还要让它们能在最合适的时间与位置上,共同向敌方航母编队发起攻击、倾泻弹药。
(下为美国大兵正在测试无人潜航器)
我们还可采用声东击西战术,让一部分无人装备担任诱饵,将敌方航母的防空、反导与反潜火力吸引到不相干的方向上去,而让另一部分无人装备趁虚而入,对敌方航母编队进行致命打击。
但如何让无人装备能理解并贯彻落实指挥官的战术意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作者“楚人陈奇雄”先生,是武汉某报资深记者、军事版编辑、科技史爱好者。)
特别声明与鸣谢:本文所有配图,都来自网络,特在此向这些图片的提供商与拍摄者,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兵器知识》、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龙源期刊网等地方,特向这些数据提供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法制“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有人装备,其运行费用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