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扫活动,安全是头等大事。点燃纸钱的明火和烧完纸钱留下的纸灰,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因祭扫引发的事故并不鲜见。从居民烧纸引发大火导致小区物业设施被烧毁、汽车受损,到未燃尽的冥币火苗借助风势窜入林区引发山火,再到老人在家中祭祖引发火灾……类似案例时常成为热点,沉痛教训也足以敲响警钟,那就是哀思也要“安”放。
祭扫活动,文明是行为准则。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行为,容易产生噪声污染、有毒气体、烟尘灰烬,影响空气质量、损害身体健康、破坏市容环境,也对公共秩序造成较大干扰。此外,焚烧纸钱后,没有及时清理的纸屑加大了保洁人员的清扫压力,如果再经受风吹雨淋,处理起来更是费时费力。祭扫活动的文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治理精度、社会风尚。因此,文明祭扫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更应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寄托哀思、缅怀故人,重在心而不拘于形。通过一些传统方式表达追思,是人之常情。但一些祭扫方式在流传过程中与现代生活产生龃龉,就有必要作出适应性改变。实际上,不少民俗活动之所以有绵延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祭扫活动的外在形式变了,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有关方面不妨加大宣传教育和疏通引导,通过文明倡议等方式,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树立科学文明祭扫新风。
近年来,各地革除祭扫陋习的行动一直稳步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移风易俗是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也需要有政策包容与治理耐心。此前,哈尔滨发出一则通知,其中“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规定引发了不小争论。这提醒相关政策制定者,处理好城市管理与传统文化民俗之间的矛盾,要坚持科学精准、循序渐进,也要下足绣花功夫、避免简单粗暴。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和情感的工作上,只有问计于民、精准施策,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好意落实,达到理想的效果。
献一束花、植一棵树、网上祭奠、颂读祭文……文明、简约、绿色、安全的祭扫方式,并不会减损人们的哀思之情。在缅怀故人过程中传承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让延续下来的传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