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协和驻院民警 他是医患间的“按摩师”
本文转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有人闯测温卡进医院!”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刘江一边穿戴“八大件”一边快步往外走。原来是一名外籍人士着急去看望正在急诊抢救的朋友,因语言不通与保安人员起了争执。刘江迅速找来擅长英语的医生与他沟通,不到十分钟,事情就得到了解决。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医院之一,每天往来就诊的病人及家属高达数万人次,这样的小摩擦也并不鲜见。北京东城公安分局建国门派出所协和医院警务室民警刘江说,医院说要“拿病人当亲人”,而驻院民警还要“把病人当老师”。
打击号贩子 要想做好并不容易
2017年底,刘江来到协和医院警务室,成为一名驻院民警。此前,协和医院已经推出了线上预约就诊的服务,用以取代线下排队,从挂号到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由于一般每位医生每天的接诊量也不过四十个病人,号源也是有限的。挂号转到线上后,虽然程序简易了,相应的技术门槛也提高了。
刘江见过很多从外地赶来的老人,因为担心拖累子女,老两口独自来到北京看病,但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智能的产品也不够了解,看病时常常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见到自称能够帮忙挂号的“号贩子”便深信不疑,却不知道自己付出的挂号费比正常的价格翻了好几番。
一百元一个的门诊专家号,经过“号贩子”的转手就能够卖出四五百元,级别再高一些的专家还要更贵,高昂的挂号费让那些本就无力承担的病人更加艰难,也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营。
刘江还记得自己刚接手这项任务的时候,“号贩子”特别猖獗。一开始,民警主要是在医院附近进行摸排和管控,但是“号贩子”的隐蔽性很强,有的甚至在距离医院几公里外的车站和广场上拉人。通过调取医院挂号系统,排查挂号的数量和频次,发现有些手机经常在一天中挂四五十个,甚至上百个号,就对手机挂号设置了上限,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挂四个号,这才让很多号贩子止步。
尽管如此,刘江也发现,要想切实有效的管控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买卖就诊号的情节本身并不严重,“号贩子”被抓后大多也只是拘留,造成一部分人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号贩子”针对的主要是从全国其他地区来京就诊的病人,在北京也只是短暂停留数日,很难配合警方取证。甚至部分病人和家属不愿“节外生枝”,在民警主动联系时,直接否认曾买过号。
在医院的这几年,刘江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病人和家属,逐渐摸透了他们的心理,也更加明白想做好驻院民警并不容易。
怕小不怕大 调理纠纷还得多聊聊
在刘江眼中,协和医院可以看作是“全国病人的中心”,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也因此承受着许多人的沉重期待。
他见过很多从外地赶来看病的重症病人,把医生开的药视作灵丹妙药,也见过很多此前被误诊为重症的轻症患者,对新的诊断怀着深深的不安,在这个医院里从来不缺少的就是焦虑、紧张、失控等情绪。
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孙医生对患者沟通非常耐心,明明是上午的号他总是要看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又要马不停蹄地继续接下来的工作。刘江从没见过他在出诊日出现在医院食堂里,午饭都只是随便扒两口盒饭就继续看诊,而这几乎是门诊医生的常态。
尽管如此,患者对医生存在不满也是常有的,因此,刘江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达成一种和谐和平衡。
刘江记得有一次,一位律师陪着妻子来内科做检查,到了入口的地方,因为扫健康宝的事,两人和执勤的保安在言语上发生了一些摩擦,紧接着又找错了看病的门诊,不小心跑到了住院部,后来就与保安互相推搡起来,摔了手机后还拨打了110。接到报警电话后,刘江建议两人先按就诊号去看病,看完病再把丈夫留下单独聊。
一开始,男律师态度很坚定,表示百分之百是保安先动的手。于是,刘江调出了当时的监控录像,但是由于视角问题,监控只拍到了闸机口的一角,并不能完全还原事件全貌。
随后,他又找到了保安,让当事双方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还原当时的情况。经过沟通,律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承认刚刚确实是自己先动的手,向保安赔礼道歉。就这样,双方的矛盾被巧妙的化解了。
在值班的过程中,遇到焦急的病人和家属是常有的事,但有的时候,医院保安也会出现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
就在前几天,一个丈夫推着轮椅,陪怀孕八个月的妻子前来复诊。受疫情的影响,医院在西门只保留了中间的主路,但两人并不知道,进门后就沿着原来常走的小路斜穿向内走。
见到这种情况,执勤的保安就把两人拦了下来,几句话不和,双方就发生了争执。
“这就是闯关!闯卡!”到了现场,刘江也被保安的大嗓门一惊。“都是病人,说话低八度。”当即,他就劝住了保安,引导两人进入了医院。
走之前,刘江也没忘让丈夫看完病,再来警务室找自己聊聊。“到这里来,急归急,也要守规矩”,避开病人,刘江和孕妇的丈夫把前前后后的道理讲通了,事情也解决了。
“越是小事越难解决,公安机关不怕大,就怕小。”刘江几乎每天都会处理一两件这样的小事,但在他看来,反而是处理这样的事情难度和挑战性更高。
从社区到医院 让病人当老师
在到协和医院警务室前,刘江曾在建国门派出所做了二十多年社区民警,几乎把辖区内的所有社区都轮了个遍。在他的感受中,由于医院服务的是特殊人群,因此驻院民警与社区民警在工作上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别。
上世纪90年代,社区里以平房为主,便于管理、不便于防范。过年前和过年后,小偷常会来“捞一把”,就需要紧盯偷盗事件;到了夏天天气热,街坊邻居经常不关门;到了冬天又常发生煤气中毒。因此,一年四季,“片警小刘”的工作都有阶段性重点,有针对地进行防范。
但随着城市建设,原来的平房都变成了新式的小区,以前一个辖区内可能只有几百户人家,现在却变成了几千甚至上万户,联络起来更加困难,便于防范却也不便于管理。尤其是出租房屋增加以后,邻居流动性强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安全感。后来,刘江就经常在晚上八九点钟敲门入户核查。“门敲得响一点,左邻右舍听到了也知道民警在排查”,这样既让其他住户认识了刘江,也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2017年12月,刘江被调到了协和医院警务室,帮助协调冲突,化解矛盾。协和医院倡导“拿病人当亲人”,在他看来,在协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心态”,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掌握病人的心理就能够化解很多矛盾”,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明白在这里工作更需要掌握好“情”和“度”,“要让病人当老师”。
刘江认为,矛盾的发生其实就是缺少沟通,因此,遇到陌生病人或是家属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先和对方聊两句天,建立起信任后矛盾也就逐渐化解了。
“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幽默一点,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化解很多矛盾。”有了像他这样的驻院民警,很多医患纠纷能够化解在源头。
实习生 蒋敏玉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赵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