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很多行为都存在争议,他忽视了老部队的补充工作而浪费宝贵的资源去组建新部队也是其中之一,最致命的莫过于放着隆美尔征战北非的第六装甲师不管,而把珍贵的坦克交给党卫军的一群娃娃兵了。
但是当我们换个思考方式不难发现,希特勒的这种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战争年代德国的生产力和人力资源都达到了极限,前线部队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损失不可能瞬间补齐,用于组建新部队消耗的资源实在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资源去补充已经丧失战斗力的老部队不如组建更有意义的新部队,这样的新部队一般具有振奋士气的作用,比如频繁组建的“党卫军”部队。
希特勒组建党卫军的狂潮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后,到1944年党卫军的兵力达到了最顶峰的90万人,而在此之前党卫军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且很少有师一级的建制。1944年同样也是德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年,这年下半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当中,德军第6航空队仅有45架战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45万人,其他集团军群也有10万人的损失,在不可能使他们恢复元气的情况下,集中资源组建党卫军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德军需要能稳定局势的力量。
党卫军真的就能做到力挽狂澜吗?笔者想说至少在1942年党卫军就是这样一种救火队形象,让各位军迷津津乐道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党卫军救火的第一战。当时援助给曼施坦因的党卫队装甲军就是整个南方集团军的救火队。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坚决执行希特勒抢回哈尔科夫的命令,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将这座生产T-34坦克的城市献给希特勒做生日礼物,
“骷髅”师师长提奥多-艾克都在此次反击战中丧命了,整个党卫队装甲军伤亡近万人,装备损失也到了快要解散的地步,“帝国”师仅剩不到70辆坦克和火炮但仍在坚持进攻。正是党卫军的这种顽强击溃了士气高昂的苏军,也让希特勒认为有必要补充他们并组建更多的党卫军部队挽救各条防线,事实也就是这样的,在战争末期组建新的党卫军其作用远大于补充老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