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针拨回4年前,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是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缓慢发展的产业经济,脱贫攻坚工作一开始便面临着“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坚中之坚和“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难中之难。
次巴,曾经是昌果乡亚卡亚村贫困户。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在2017年却退出了贫困户行列。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次巴的脱贫致富是怎么实现的?
脱贫 一组数据的变化
2017年之前,次巴一家除了政府政策性补助,没有任何的收入……
2016年收入0元,2017年收入13810元,2018年收入35000元,2019年收入89000元,一年更比一年高,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细看每一个醒目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次巴是积极向上,是充满希望的。这些数字记录着次巴从一贫如洗到根除等、靠、要思想逐步奔向富裕的历程;这些数字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的故事。
“2017年开始,乡里组织务工,我便参与到了乡完小的建设项目中。我在工地主要做打砖的工作,一天有150元的收入。后来我就开始自己找活儿做,主要还是在工地上打工。”
起初,次巴家比较贫困,他对生活也没有目标,一直依赖党和国家的政策来维持生计。从他被识别为贫困户开始,乡干部、帮扶对象多次上门一对一进行思想教育,以思想教育为主、结对慰问为辅,从摒弃懒惰思想和宗教迷信思想等进行多次教育。
昌果乡党委副书记索朗旺堆说:“自从次巴被纳入贫困户后,结对帮扶对象,县、乡干部轮流到他家做工作,给次巴宣讲脱贫政策,帮助他摈弃落后的思想,改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外出务工、脱贫致富上。”
经过扶智与扶志教育,次巴摒弃了过去的陋习,转变了等、靠、要思想,外出务工,实现了从2016年的0收入到2019年8万余元收入的巨大转变。
脱贫 就业机会多
有了生活目标,次巴整个人也有了精气神,靠着勤恳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不仅得到了施工地负责人的信任,也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支持。2018年,乡政府将清理垃圾的工作交给了次巴,每运输一次垃圾可以拿到7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有近6000余元的收入。
“平时不管在工地上多忙多累,次巴都会按时将乡政府和边境派出所的垃圾清运干净,从未找理由推脱和耽误过。”索朗旺堆说到。
2019年,昌果乡边境派出所把每月的单位生活垃圾运输清理工作全部交给了次巴。就垃圾运输一项,次巴每年就有15000余元的收入。
“考虑到次巴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他又是我们联防队的一员,就把这份工作交给了他” 昌果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罗布顿珠说“次巴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我们派出所民警的一致好评。”
走进昌果乡边境小康村建设施工现场,远远看见次巴忙碌的身影。次巴说:“每年的冬季外出务工都比较困难,趁着这个空窗期做清理垃圾的工作,既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还可以陪伴家人。非常感谢乡党委和派出所将这份工作交给我。”
如今 劳动致富的新牧民
“过去,家里住的土胚房采光不好,遇到暴雨天气还有坍塌的风险,易地搬迁后住的新房子干净又明亮;以前家里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现在有了收入,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因为过去没有收入,我欠了几千块的外债,现在不仅外债还清了,我还有了七万多元的收入。”谈及生活的变化,次巴一脸幸福地说着。
如今次巴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搬迁的小楼房、藏式家具、各种家电,摆放的整洁有序,走进次巴家,就给人温馨舒服的感觉。
说到现在的新生活,次巴的妻子旺姆开心地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不愁吃穿。我现在也在工地打工,一天能有190元的收入,两个女儿也在乡完小上学。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充分映照了次巴已完全摆脱了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这是扶智和扶志的根本体现,更是转变陋习、摒弃恶习,实现新风尚的具体写照。
不满足现状的次巴还说:“我妻子有厨师资格证,我现在要多攒些钱,将来跟妻子开个小餐馆。我们家的小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主编:戎新龙
编审:何胜科
编辑:王 莉
记者:根秋曲珍 王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