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时间是高等生物施加在人类身上的一道枷锁,没有人能逃过时间的审判,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自古以来,生和死就是人类最重视的两件大事,在这两件事上,古今的人们都不敢马虎,一定要用最隆重的仪式去面对,这样才能显示出对生或者死的敬畏。我们国家历来就是礼仪之邦,早在商周时期,礼法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制度,而后“五礼”形成,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和宾礼等。这些礼制,成为了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要遵照礼法的规矩办事。丧礼属于凶礼的一个分支,这是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千百年来,丧礼的仪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很多细节上都和古代有所区别,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仪式的隆重和肃穆。丧礼的讲究也不少,比如人们常说的“奔丧”和“吊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并不一样,两者有3点不同,用错了可能会让人笑话。从大体上来看,吊丧与奔丧这两个词,都是表示对逝者的追悼,都与我们说的“白事”有关,而且也都是丧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汉语讲究用词严谨,哪怕只有一字之差,这俩词的意思可能也会千差万别。
“吊丧”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与逝者或者逝者家属有关系、交往较好的人前去祭奠逝者,或者慰问家属的行为。比如收到亲朋好友去世的消息,以客人的身份去参加葬礼,那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就是吊丧。吊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灵堂吊唁或者参加追悼会。简单来说,去吊丧的人一定是客人,“奔丧”则恰好相反。在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中有一句话就提到了,“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所以奔丧其实重点,更在于“奔”字,一般指自己的至亲去世了,要从外地赶回家办丧事,这时候才用“奔丧”这个说法。所以与吊丧相反,奔丧的人一定是办事的主人家。
丧礼是“五礼”中凶礼的一种,整个过程比较讲究,规矩也很多。人常言逝者为大,所以不论逝者生前贫贱或者富贵、善良或者凶恶,逝去之后都应当得到生人的悼念。当然,因为“吊丧”和“奔丧”存在本质区别,所以在丧礼上,这两种行为也颇有讲究。《礼记》中记载,“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意思是吊丧的具体动作,要看自己与主人家的关系而定,如果与逝者有交情而与其家属无交情,那就只哀悼不慰问;如果与逝者家属有交情但与逝者无交情,那就只慰问不哀悼,所以在吊丧这件事上,其实还掺杂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具体要视情况而定。
“奔丧”这种行为,作为办白事的主人家的义务,也是有一系列规矩的。因为人的生活比较复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境,所以亲属逝世后,在外地的家人有时候并不能立刻回家奔丧。像有些人马上面临生产、不宜出行,还有些是本身也有疾病,不便出行的,这种情况就不用亲自回家奔丧了,可以往家里寄点东西代替自己。不过在比较封建的古代,奔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哪怕是在外做大官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也要回家披麻戴孝,否则就是不孝顺的表现,朝廷是可以以此来免职的。当然,有些身居要职的人比如朝廷的重臣、边疆的军官,是可以不奔丧的,这只是一小部分特殊情况。由此可见,从古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很看重丧葬之事。
在丧礼上,无论是参与吊丧的客人还是奔丧回来的主人,都要遵守规矩。首先丧礼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不可以随意谈笑风生。尤其对于前去吊丧的客人来说,一定要顾及到主人家的情绪,不管与逝者的交情如何,都应该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吊唁。着装应当朴素、不能花里胡哨的,否则主人家没面子,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教养。对于奔丧回来的主人家来说,在丧礼上更应该注意礼数,不能让前来追悼逝者的客人觉得不舒服。从传统的习俗来看,当吊丧的客人对着逝者鞠躬之后,家属应该立即磕头还礼。当然,如果对方是平辈或者晚辈,就可以省去这个环节。
如此看来,吊丧与奔丧这两种行为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大家一定要看场合应用,避免误会与尴尬。其实,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幅员辽阔,所以在地域和民族上难免会有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在面对丧礼这样的事情时,不仅要遵从古训,更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考量自己的言行。
“吊丧”和“奔丧”有何区别?两者是一回事吗?可惜如今少有人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5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