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了一条热搜,让晨妈十分痛心。
随手翻了翻评论,大家小时候似乎都被家长打过。
不同程度的打孩子,好像已经成为了家长的一种“家长便饭”。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打孩子呢?
1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实真的如此吗?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是越打越皮实,越打越听话的,然而事实是——
首先,打骂不会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让他在暴力的环境下长大。
孩子在意识萌芽期的时候,相处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经常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让孩子在潜意识认为暴力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长大后可能也会更想用暴力解决问题。
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很不利。
其次,打骂只是结束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打孩子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逼着让孩子认为自己错了。
可是,孩子错在哪里,要如何改正,可能他们心里并不知道。
要知道,我们打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疼痛,而是想让他们改正错误和承担责任。
前几天看到应采儿和儿子Jasper上了热搜,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
在节目《新生日记2》中,Jasper想要追求完美的拍摄效果,但是没有买到合适的衣服拍,所以故意删掉了节目组拍的所有视频。
相信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特别生气,甚至动手。
尽管应采儿很生气,但是她也没有动手,而是给Jasper讲道理。
听了这些话的Jasper自己思考了一会儿后,开始对着摄像机道歉。
我们可以看到,应采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并没有用打骂的方式来发泄不满,而是强烈的在表达自己不同意的观点。
当Jasper不愿意吃饭独自上楼的时候,应采儿也没有强迫他,而是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反省和思考。
这才让Jasper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承担了自己的责任——道歉。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比打骂来得更有用,对孩子的伤害也更小吗?
所以,动手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2、
比打骂好的方法有很多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打骂从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爱才是。
当孩子犯错时,比打骂好的办法有很多——
1
倾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和大人的视角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不要用你认为的对错观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发生事情时,用心去了解事情的原委,耐心去倾听孩子的看法。
比如,孩子打碎了餐具,但其实他的本意是想帮你分担家务。
2
用沟通代替打骂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用锋利的语言去刺痛孩子。
要用温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去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
比如,孩子不吃饭的时候,用“多多吃饭才能身体强壮哦”代替“不想吃就别吃了”!
3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时,不要不了了之,告诉他要如何去弥补。
比如,给他这几种选择:道歉;重新来过;赔偿损失。
4
让时间暂停
这里的时间暂停指的是在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去冷静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不仅是给家长冷静、缓和的时间,也是给孩子思考、反思的时间。
比如,在自己情绪要爆发的时候,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问一下自己:这件事情有这么严重吗?
5
拿走孩子的“特权”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方法有很多,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大概就是拿走他的“特权”。
比如,拿走他的电子设备,让他少玩几个小时,作为犯错的代价。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
父母的双手是用来拥抱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打孩子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远离家长的打骂,都能拥有美好又温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