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替会”现象急需根治

何宣琴

“我们部门的活儿本来就很多,每天不仅要和各个部门打交道,还有台账要完成,时不时还要被叫去开各种各样的会议。”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不论是市里的会还是村里的会,替开会的情况都非常普遍。

归根结底,“替会”暴露的主要还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因“开会等于落实,发文等于做过”的观念作祟,加之当前基层考评机制大多和会议频率以及材料厚度等挂钩,导致会议过多且频繁,从而产生了“替会”的现象。此外,少数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在无特殊情况之下,也找人替会,无形中增加了替会的频率。

“替会”现象着实困扰基层,让广大基层干部受累又受气。“替会”虽缓解了无人参会的尴尬局面,分担了领导和同事的参会压力,但其弊远远大于其利。一来,“替会”不仅占用基层工作的大量时间,打乱工作计划,而且容易“踩雷”——不少“替会”者被无辜派活,揽到了本不属于自己业务范畴的任务,最后只能加班加点,完成会议布置的任务。二来,因对相关业务不熟,“替会”也听得云里雾里,不仅无益于抓落实,更不利于工作的推进与开展。

想要从根本上消除“替会”,一方面,要压缩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坚决不召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在拓展会议形式,增强会议实效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抓好会议纪律和会风监督,防止“替会”随意化。同时,考评机制要不断科学化,自觉摒弃“开会才等于落实”的观念,防止过度追求以会议落实凸显工作“留痕”和工作业绩诱发的形式主义,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

来源:云南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53 字。

转载请注明: 基层“替会”现象急需根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