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拉开窗帘,窗外大雪漫天飞舞。
与身在张家口赛区的小伙伴通电话,那边雪也不小——2月13日这天,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普遍降雪。
早在2月5日,北京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季崇萍就透露:截止到2月20日,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可能有三次冷空气活动,2月7日前后受弱冷空气影响,有3—4级北风;2月11至13日前后,有弱冷空气及雨雪天气过程;2月18日前后还有一次冷空气活动。
果不其然。原定于2月6日11时开始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因天气原因推迟一天。在此期间,气象预报团队逐小时研判风速变化,持续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最终确保比赛顺利完成。2月10日的这场降雪,再次显示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重要性,预报的精准和高效赢得了广泛好评。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项目尤其是室外举行的项目,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风速风力、气温雪温、能见度等,都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甚至关涉运动员安全。以素有“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高山滑雪为例,运动员在赛道上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140公里左右;而对大跳台等项目来说,能见度差既影响运动员判断,又会给裁判带来麻烦,必须精准监测气象条件。
“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复杂山地的气象精准预报,本就是国际公认的难题。从山顶滑降起点到山腰起跳点,再到山脚结束点,气温、风速差别极大,别看赛道只有几公里,要对其进行百米级的预报,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但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气象科技创新首次具备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即在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可以提供网格间距达到100米,时间精确到10分钟一次的预报!
如果以为只有风会带给运动员麻烦,雪则越多越好,那是对冬奥会的一种误会。雪温和雪质不同,运动员必须选择不同的为雪板打蜡的方案。降雪还会对赛道造成影响,有时不得不迅速展开除雪,甚至终止比赛,因为新下的雪可能与赛道上的雪拥有不同的物理特性,混合在一起会影响赛场雪的稳定性……
北京冬奥会有一支降雪粒子科学观测实验小组,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梦幻的团队,任务就是研究降雪粒子的形状、雪深随时间变化等雪的特征:他们不会放过冬奥赛区的每一场降雪,细心解读着“雪花的秘密”。
“天有不测风云”,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团队追风逐雪,只为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我们在观赏精彩赛事、为运动员呐喊时,也不该忘记这些“算天人”的付出与成就。(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