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赵春晓) 今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介绍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魏山忠表示,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与流域四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治淮工作。
一是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70年来,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继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战术,逐步转变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从容应对局面。
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历经70年建设,淮河流域已经建成6300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苏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设,与流域内河湖闸坝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四纵”就是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引江济淮、苏北引江工程。“一横”就是淮河,“多点”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
三是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005年至今淮河未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镇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重要河湖保护修复、地下水保护和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等工作。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普遍呈现好转态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依托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多次成功实施生态调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最后,魏山忠表示,70年治淮总投入共计924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47609亿元,投入产出比1:5.2。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水利部将紧扣“幸福河”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河湖管理,持续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