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志摩擅长写诗作文,可他与原配妻子张幼仪结婚的7年里,他竟未曾单独写过一封信给妻子。可在1926年,即他与张幼仪离婚四年后,他竟破天荒给张幼仪写了第一封书信:
"我也闷得慌,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
很有意思的是,这封信被写就的时间,竟然是徐志摩与第二任妻子陆小曼新婚两个月之后。
数年前的徐志摩可不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不和张幼仪离婚,就没有什么生活可言。徐志摩最常对张幼仪说的一句话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咄咄逼人,将张幼仪怼得一无是处。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之上,张幼仪因为晕眩而呕吐,徐志摩马上嫌弃道:"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当张幼仪是个累赘,特别是后来追求林徽因的时候,徐志摩立刻要求和已经怀孕的张幼仪离婚。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二儿子彼得,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徐志摩一直追到了柏林,不是为了看儿子,而是追着张幼仪签离婚协议书。
徐志摩用自己的爱情和自由来绑架张幼仪:"无
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
"
张幼仪一生发愤图强,被很多人视为女性的逆袭者,她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在德国,去德国之前,她任何事情都害怕,做什么都畏手畏脚;去了德国之后,她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无所畏惧了。
(徐志摩、泰戈尔、林徽因合影)
徐志摩对张幼仪排斥和厌弃已经到了骨子里,迫不及待想要和她断绝一切关系。然而实现了离婚梦想的徐志摩,并没有追求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林徽因拒绝了他。他情场失意,和好友的妻子陆小曼牵扯到一起。逼完前妻张幼仪离婚,他又联手陆小曼逼陆小曼的丈夫王赓离婚。
1926年10月,徐志摩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了陆小曼,两人的婚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结婚之后,徐志摩便第一时间带着陆小曼回到了硖石老家,徐志摩父母对他们的婚姻也并未完全反对,他们甚至还在硖石老家专程给新婚夫妻两准备了婚房。
在他们回家前,徐申如夫妇为儿子儿媳把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他们的准备有多妥当呢,这么说吧,就相当于:只等着他们"拎包入住"了。但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对于徐申如夫妇为他们准备的一切,陆小曼却似乎并不满意。这也难怪,多数情况下,老人和年轻人的想法总是存在区别,何况陆小曼与徐申如夫妇还一个西派一个偏封建。
陆小曼出身名门,又是陆家的独生女,自小家境优渥,父母溺爱,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丈夫王赓是父母为她千挑万选的优秀丈夫,结婚之后,她依旧过着大小姐的生活。
陆小曼的性子,在她父母看来自然没有什么,同样是大少爷的徐志摩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在徐家父母看来,她就没有那么可爱了。徐申如夫妇一直和张幼仪生活,对孝顺懂事的张幼仪向来欢喜。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所以徐申如夫妇会不自主地拿陆小曼和张幼仪做比。
从外貌上来看,陆小曼确实比张幼仪好看,但在徐申如夫妇眼中,她的言行举止和儿媳张幼仪真真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幼仪在徐家一直用心侍奉公婆,非常勤快,相比之下陆小曼就比较懒了。陆小曼来到了徐家,从来不做家务,每天都要睡到日上三竿才醒来。陆小曼还有个让徐申如夫妇不能容忍的缺点就是吃零食,而且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吃。陆小曼零食吃多了也就没有心思再吃正餐了。每次吃饭,陆小曼碗里面都会有剩饭,徐申如夫妇看到就会心生不悦。陆小曼多少能看出公婆的不开心,她耍小聪明,在公婆面前对徐志摩撒娇,在吃不完的时候对徐志摩说:"志摩,我吃不完了,你帮我吃。"徐志摩二话不说就把陆小曼的剩饭给吃了。
于是,在他们围着桌子吃饭的当口,徐申如父母瞪着大眼,看着儿子扒拉着儿媳吃剩的饭菜。那心情,对于一直把儿子当成宝贝宠着的父母而言,真真是复杂无比。
陆小曼的"作"还没有完,她和徐志摩都自诩为新派人,讲究的是罗曼蒂克和自由。但无论小夫妻多么亲昵,在长辈面前也是要收敛的。陆小曼什么事情都吩咐徐志摩去做,好好的徐家少爷,成了陆小曼指使的佣人。每次吃完饭之后,陆小曼不走回房间,而是娇滴滴让徐志摩抱着她上楼。
陆小曼好好一个人,有手有脚,却当自己是个婴儿一样,凡事都要徐志摩照顾。徐申如夫妻真的不明白,陆小曼为什么要用这种露骨的方式来表达和徐志摩之间的爱意。况且他们辛苦将儿子养大成人,是希望他有出息的,就算不被女人服侍,也不能沦落到服侍女人吧。
徐申如夫妻虽然也算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父母,也乐于将儿子送到海外去培养,但他们毕竟是传统的长辈,接受不了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况且陆小曼也没有缠足,上个楼都要徐志摩抱上去,真心是给人看了笑话,成何体统。
徐志摩是被徐申如夫妇惯着长大的,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平时徐志摩给父母倒杯水的机会都少,日日这般伺候陆小曼,徐申如夫妇真有一种"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悲凉感觉。
和陆小曼相处时间越久,徐申如夫妇就越想念曾经和张幼仪在一起生活的场景。当年徐志摩背着他们和张幼仪离婚,已经让他们十分气愤,现在更是后悔不迭。
后来,因为实在看不惯陆小曼的奢侈和做作,徐志摩父母最终竟在两人婚后一个月离家出走了。而他们这次离家出走后北上的目的地竟是张幼仪处,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徐志摩父母都和张幼仪一起生活。
两位老人非常精明,他们知道徐志摩这辈子估计都靠不上了,徐家的孙子也是母亲张幼仪抚养。他们决定认张幼仪为养女,并且将财产分成了三份,老夫妻两留下一份,徐志摩和陆小曼留一份,张幼仪和阿欢留下一份。徐志摩放弃了家族的责任,张幼仪成了实际上的徐家掌门人。
徐志摩父母离家出走后,徐志摩和陆小曼只得被迫回到上海,因为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援助,此时的两人显得很有些落魄。在找到小旅馆暂时安顿好后,徐志摩就怀着很复杂的心情给前妻写下了这第一封信:
幼仪:"爸爸来,知道你们都好,尤其是欢进步得很快、欣慰得很。你们那一家虽是新组织,听来倒是热闹而且有精神,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幼仪,妈在你那里各事都舒适,比在家里还好些。"
"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第一是曼同母亲行后就病,直到今天还不见好,我也闷得慌,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
张幼仪在收到这封信后立马给徐志摩打了一个电话,一方面她解释了徐志摩父母北上来找她与她无关的事实,另一方面,她也对徐志摩目前的生活表示了同情。随后不久,她还给徐志摩寄了一笔钱。
谁也没想到的是,张幼仪收到信后给徐志摩寄钱,竟是她在此后以徐志摩父母名义给他寄钱的开端。此后一直到徐志摩过世,张幼仪一直在接济徐志摩,而为了不让与陆小曼结婚后经常经济困窘的徐志摩感到难堪,她还经常以徐志摩父亲的名义寄钱。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的人生是从离开张幼仪后开始变得艰难的,而张幼仪的人生却恰恰是从被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开始被展开的。
离婚后的张幼仪后来从国外留学归国后做过大学老师,她还出任过中华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行长。晚年的张幼仪还在已成才的儿子的支持下,找到了一生挚爱即医生苏纪之,他们一直相伴到终了,死后,张幼仪的墓碑上刻着的是"苏张幼仪"四字。
张幼仪在结婚之前,母亲给了她两个忠告:
第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
第二:不管小夫妻关系如何,对公婆的态度永远如一。
母亲的忠告让张幼仪成为了徐志摩心中死板而无用的女人,却塑造了公婆心中的标准儿媳。人生送给张幼仪一个糟糕的丈夫,却给了她一对明事理的公婆,给了她一个殷实的娘家,让她足以在人生之中翻盘。当婚姻的大门为她关闭,事业的窗口却为她敞开。
1996年,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出版了英文版的《小脚和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在书中记录了张幼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要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