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宝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突破15万元
图为柴达木盆地有机枸杞。 孙睿 摄
中新网西宁6月10日电 (记者 孙睿)青海省政府新闻办10日下午召开“青海这十年”海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乔亚群对外发布,十年来,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70.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13.78亿元,人均突破15万元。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32.58万平方公里。
乔亚群介绍,十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海西州在生态环保、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经济稳步发展的道路。
图为柴达木盆地网红景区“恶魔之眼”艾肯泉。 海西州委宣传部 供图
——政治引领不断加强。十年来,海西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开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正风肃纪反腐,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制度约束力明显提升,修复净化全州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年来,海西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全面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完成国土绿化人工造林138.77万亩、封山育林(草)283万亩、森林抚育54.79万亩,退化草原治理1137.3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630.3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1%,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图为柴达木盆地藜麦。 孙睿 摄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十年来,海西州构建了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同时积极融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新能源产业装机总规模达到1163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2%。
——农牧业发生绿色变革。十年来,海西州立足“净空、净水、净土和土壤富硒”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1年达到67.38亿元,是2012年的2.5倍,粮食、油料、枸杞、蔬菜播种总面积由2012年的65.68万亩增加到86.56万亩,粮食年产量达到9万吨,枸杞年产量达到8.83万吨。
——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十年来,海西州推进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建设,持续打造青甘线、青藏线、柴达木环线等十余条精品旅游路线,并带动形成了水上雅丹、雪山温泉、翡翠湖、哈拉湖等一大批网红旅游胜地。同时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和创新文旅产品,建设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度假区,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和街区、公共文化场馆、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目前,全州上下正着眼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围绕构建“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块”旅游发展格局,在更高的起点上培育全域旅游、全景旅游、全季旅游,“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图为柴达木盆地光伏产业园。 海西州委宣传部 供图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十年来,海西州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及时完善促进经济发展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系列政策举措,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格尔木青藏国际陆港加快建设,格敦、格库铁路全线运营,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祖国“聚宝盆”正在由资源型发展模式向“资源+创新”两翼齐飞加快转变。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十年来,海西州持续扩大民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252元提高至2021年的388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916元提高至2021年的17590元,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更加牢固。同时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等政策举措,完成涉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率先在全省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十年来,海西州扎实开展爱国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等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州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完)
【编辑:谢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