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成由节俭败由奢。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信条,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让孩子学会节俭不铺张浪费是一个好习惯,但是过多的节俭就成为了“伪节俭”,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抠门”。
父母“抠门”下的“伪节俭”教育,孩子的行为也会变得反常
朋友小敏是从家庭条件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总是很仔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东西一直用到补救措施都行不通了才罢休,厨房里的抹布都用到破了许多洞才扔,饭菜也是来来回回热好多次,其他朋友一直夸她会过日子。
可是后来有了孩子以后,她对于孩子也是这样对待的,孩子的书包被打了好几个补丁还在用,孩子用的伞也是旧的,当孩子看到别人拿着他们专属图案的伞,和小敏提出自己也想要一把的时候,立马就被回绝了:“这伞好好的,你懂点事,省着点,坏了再说吧。”
有一次下雨天小敏去接孩子的时候,却被老师约谈了,原来是自己的孩子在课间的时候,趁着同桌上厕所,因为很喜欢他同桌的伞,就偷偷拿了出来玩,同桌回来看到后就一把抢过来了,她的儿子还想要夺回来,最后两个人扭打了起来,最后老师才及时制止了。
其实她现在的经济情况挺好,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就会刻在骨子里的想要节省,这样才会心里舒坦,才会有安全感,也在无形中施加给孩子这种伪节俭,这让孩子长大后,自卑到骨子里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伪节俭的孩子长大后,自卑到骨子是常事,甚至还会更恶劣
父母的过度节约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成为伪节俭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慢慢会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看似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孩子内心在压抑着那个父母眼里的“坏小孩”,这却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自卑到骨子里
当孩子的需求因为父母的伪节俭被多次回绝,以及灌输节省就是乖巧懂事的想法,孩子就会为了成为家长眼中那个懂事的小孩,即使面对让自己心动的东西,也会装出一副不喜欢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内心却因为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感到自卑。
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会因为觉得和朋友之间有差距而自卑,不敢与其他人更亲近,社交也会变得薄弱。甚至之后自己挣钱了,花钱的时候都可能心生愧疚,陷入一个死循环,让孩子陷入自卑这片沼泽,让自卑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2)“工作记忆”被破坏
工作记忆是指暂时储存信息,以便能够立刻使用的能力。这种记忆对于一个人的语言、阅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取得优势的一个先决条件。
儿童发育研究者对于许多孩子做了观察后发现,当孩子在这样伪节俭的情况下成长,通过测试17岁时的工作记忆,他们能够记得的条目更少,这就拉开了孩子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些孩子承受的脑压力更大,使得他们大脑遭受损伤,这种损伤还属于不可逆,这就让情况更恶劣。
伪节俭是孩子的毒药,节俭虽好,但是要把握正确的界限
父母要首先检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受上一辈人影响的行为,正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有没有又附加给孩子。
父母还要正视孩子的需求,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面对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能盲目一口否决,孩子的正常要求还是要适当地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压抑孩子的内心,对于无法满足的情况,要和孩子说明实际情况,用错了方法就会给孩子造成阴影。
伪节俭是孩子的毒药,节俭虽好,但是要把握好正确的界限也很重要,让孩子正确节俭才是真节俭,否则就是对于孩子的精神压迫,给孩子心理留下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