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尽弃前嫌”,16次投喂283个“未搬迁户”

由 乌雅建义 发布于 综合

要封控了,征收所早结束工作了,居委会撤并了,邻居都搬走了……怎么办?谁来管?一个月前,杨浦区30个旧改基地上的283个“未搬迁户”,心里直打鼓。

杨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态度很明确:一个也不放弃,携手抗疫,共渡难关!旧改办,上!

一户人家的核酸也“摆摊”

杨浦区房管局旧改办工程部部长俞炜被指定为这个特别任务的临时“项目负责人”。3月底,他们筹建起杨浦区征收基地疫情临时管理办公室,架起高低床,囤起方便面,至今已奋战38天。

杨浦区去年已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的征收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283户居民尚未搬迁。283户人家分散在30个旧改地块,每个地块上只有零零星星几户。最少的一个地块,仅剩下一户。

核酸检测,普通小区两个“大白”支个摊可以做几百人,但在俞炜他们的“辖区”,一个摊点只能服务十几个甚至两三个人,但穿脱防护服、消杀一个步骤不能少。俞炜他们只能规划好最高效的路线,同时,一次次向做核酸的医护人员打招呼,“赔笑脸”。尽管过程烦琐,费时费力,但283户居民每次都做到了百分百全员核酸。有个别居民一度不配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一遍一遍劝他下来。不得已时俞炜自己拿起喇叭做工作:“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你自己选!”同事喊话:“我们领导‘放软档’了,帮个忙吧!”

现剁半头猪的事他们也做了

还有一个特别现实也特别重要的问题是食品保障。因为这些零星的住户人数太少,无法像其他小区一样搞团购,街道和办公室的保供物资成了他们生活物资的唯一来源。办公室注意发放物资尽量与街道错开。街道发肉,他们就发蔬菜,街道发蔬菜,他们就发肉或者米面油。街道发的面包、蛋糕老人不喜欢吃,他们就及时补充其他食物。

为基地居民保供,这是旧改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要千方百计去找供应商。俞炜首先找到了杨浦商贸集团,商贸集团有物资,但是,有一个难题:他们的物资都是大件,一包青菜的体积超过一个人,猪肉则是半片猪一卖,好不容易“抢”到手了,全都需要自己分装。

分菜容易,无非是花时间和力气,分肉比较麻烦。一开始,俞炜和同事们从后厨找出菜刀,但是对付大骨实在费力。正为难时,有人灵机一动:“仓库里有消防斧!”这主意果然不错,有了消防斧,砍起肉骨头来就容易多了。虽然现在已经能从各种保供渠道购买散装肉了,俞炜却发现半片猪性价比高,算下来每斤的单价节省一半,能用有限的资金多为居民置办一些物资,所以,他们穿着“大白”举起消防斧剁肉的场景仍在驻地的院子里持续上演了十几次。

保供有时候还会让人难为情。有一天,一名女青年羞答答地问俞炜“能不能帮我买个‘那个’?”俞炜反问她“买哪个”,女青年默默递过来一个包装袋,俞炜低头一看才明白:“哦,原来是女性用品!”接过袋子,第二天去超市按图索骥完成任务,俞炜自嘲说:“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商品就摆在卷筒纸旁边的货架上。”他爱人得知后也调侃他:“你还从来没帮我买过呢,怎么先帮别人买了!”

其实,不仅是卫生用品,无论是爷叔提出的一瓶酱油,还是阿姨要的一包纸巾,俞炜他们都会带着清单去超市一一采购。据统计,封控至今,不算街道,办公室已经给未搬迁居民大大小小发放了16次物资。

我们的对立面是奥密克戎

杨浦旧改有一句口号:“我为亲人做征收”。在严峻的疫情之下,在征收接近尾声之时,俞炜说,这条规则仍然适用。每一个住在这里的人,我们不可能眼睁睁看他们饿着。无论过去有过怎样的矛盾,但一码归一码,现在唯一的对立面就是奥密克戎。

俞炜感慨地说:“其实这段时间不仅仅是我们在帮助居民,居民也在帮助我们,我们是携手抗疫的共同体。”

封控时间长了,弄堂口的保安与居民也熟悉了。你一次次搬食品给他们,他们就邀请你到家里洗澡。这对只带了两套衣服,但因为防疫需要被要求就地驻防的保安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天降甘霖的高兴事。

未搬迁户徐先生一家三口住在济宁路边上的一栋简易楼房里,母亲已经89岁高龄。昨天下午工作人员上门发物资时,徐先生打开门连连称谢,说这次多亏了旧改办关心照顾,相比之下,感到很满足了。有一个门牌号住的是三个租客,他们对当地干部一视同仁的做法表示由衷感谢。而在俞炜看来,只要是住在旧改基地上的人,都是他们要保障的对象,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

这一个多月里,俞炜和同事们与283户“未搬迁户”一直保持积极互动。有时候居民会拉住他要聊聊“房子的事”,俞炜表示疫情过后再谈不迟,居民也表示理解。

俞炜说:“根本上来说,我们和这些居民‘无冤无仇’,当前最大的敌人是奥密克戎,在这条战线上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一起。”

俞炜盼着疫情早日结束,同事们可以回家痛痛快快洗个澡,他自己想回家抱抱两个已好久不见的孩子,另外,他的头发也已经很长了。

新民晚报记者 沈月明 孙云 陈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