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汽车 张莉
继小米造车靴子落地之后,滴滴造车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
有关消息披露,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也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名发布的定制网约车 D1 的首席产品官,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截至记者发稿时,滴滴未对此事置评。
有意思的是,就在4月6日晚上,小米宣布造车几天之后,小米掌门人雷军在其微博公布了关于小米汽车的一些投票结果,雷军表示,有45%的用户希望小米首款车是轿车,40%的用户希望是SUV,7%~8%的用户则希望是跑车,另有5%~6%的用户希望是房车。对于价格区间,大部分用户倾向于10万~30万元的价位。对此,雷军表示,“粉丝希望我们做中高端的汽车,因此第一款小米汽车的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
滴滴和小米等科技公司相继加入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也使得该领域的热度越来越高,这也让汽车领域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科技公司入场 行业模式正在转变
从时间上来看,科技公司逐渐转向汽车领域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
2014年~2015年,以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何小鹏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互联网人下场造车,将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带入汽车领域。
随后的2016年和2017年,以“BAT”为首的科技公司发力汽车行业,相继布局自动驾驶和车联网领域,同时还加大对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投资。
2020年,随着电动车市场化程度加深,科技公司更加深入地涉足到汽车产业。这一年,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长安汽车联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和浦东新区宣布,三者联合打造智己汽车;滴滴与比亚迪联手打造定制网约车D1。
进入2021年,随着百度、小米官宣造车,科技公司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汽车领域的发声愈发密集。“之前的‘汽车+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汽车’转变的趋势。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样的改变自然会带来好处。
这些科技公司往往不受行业既有所谓经验的束缚,因此更有可能产生极具颠覆性的创新理念。而赢得智能汽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拿出真正满足未来用户及社会需求的汽车产品。从这一角度来看,科技公司的入场会使新、老车企面临挑战。
互联网公司汽车 消费者会不会买账?
然而,最实际的问题在于,汽车不同于手机,汽车属于使用周期长,决策成本高的商品,这些科技公司造出的车,消费者会不会买账?我们以小米为例,来进行分析。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想要解决国货被人看不起的问题,大家觉得小米还是中低端,我挺郁闷”。从小米这些年冲击高端市场的努力,可以看出雷军要要将品牌与“低端、性价比、屌丝”这些词脱钩的决心。
因此小米造车,不可能沿袭小米手机的定位,而更可能是瞄准中高端。这就意味着,小米就需要在汽车产品上投入更多的研发精力去抬高它的品牌溢价;对于小米来说,仅仅依赖手机业务已经难支撑小米的股价有大幅度的增长,小米需要新的业务支撑作为股价上行的动力,但切入到汽车行业之后,两大业务都需要研发投入的情况下,小米的技术研发困境可能依然难以缓解。
另一个问题便是汽车安全问题。
当手机厂商一窝蜂扎入汽车行业造车的时候,需要警惕整个行业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会否被弱化,导致产品品控质量问题的频频发生。
汽车产品与手机产品有着严格的不同,汽车是以品控,质量,耐用性与安全性为第一性的,手机是以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为第一性。汽车行业缺芯的一个原因在于芯片制造又有着非常长的交付周期。芯片的设计验证周期非常长,通常是一年左右,汽车相关芯片又需要符合严格的安全规程,而芯片的生产产业链又非常长,涉及的环节与物料较多。智能电动汽车作为软硬件的复杂结合体,比传统汽车的技术要求、芯片要求要更高,更不用说比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有更高级别的安全标准,容不得半点马虎。
手机产品质量问题影响使用体验,而汽车品控安全问题关乎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这是雷军以及小米造车需要谨慎对待的地方,因为汽车产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用户的容忍度非常低,往往会直接导致整个品牌口碑与信任价值的倒塌。
这还不包括产品定价和产品竞争力等问题,从这些角度上看,科技公司投入汽车行业,资金仅仅是敲门砖,更重要的,还是战略性问题。
换赛道 也可弯道超车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为什么要换赛道?手机赛道的过度拥挤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据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2020年10月份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单月和年度累计都达到同比20%以上的降幅,单月同比降幅27%,年度累计同比降幅22%。回看2019年,手机市场的出货量降幅在10%。从数据来看,手机市场的饱和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一条道走到底,对于一家需要不断讲出新故事的科技公司来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要想扩大利润、突破业务瓶颈,对于这些来说,首要的解决办法是拓展消费场景,刺激更多消费需求;其次就是发展新业务,建立第二收入引擎。造车似乎就成为了那个“一举两得”的最优选。
同时,面对手机市场的饱和,华为和苹果都已经开始布局新的业务——电动汽车。
华为虽然至今仍表示不会加入造车行列,但其也在4月6日与ARCFOX极狐汽车同时发布海报宣布联合打造的第一款车型阿尔法S,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华为为了自己造车所做的准备。
对于汽车领域的新手,无论是小米还是滴滴,换赛道对他们来说是机遇,尽管尚无经验,但是其他车企的经验和教训,也可能成为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尽管雷军此前也许并不懂得造车的各种“窍门”,但他曾经以投资人身份参与了小鹏、蔚来上市前的融资,对于造车一事自然是有着深刻了解,还参与过小鹏、蔚来等数十家汽车上下游企业的投资,他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也绝对会远远超过普通人。
所以,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具有先天优势。
在投资小鹏、蔚来的过程中,雷军虽然没有亲自下场拧螺丝,但对于造车过程中可预见性的问题早已已经有了充分判断,在经验方面绝不会不逊色于任何对手。再加上小米对于供应链的醇熟掌控,如果能够将此经验带到造车上,配合国内产业链的加速成熟,小米一出场就超过蔚来、小鹏也不是不可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雷军的小米汽车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是造车新势力队列里最具潜力的一员。毕竟在小米上马之前,已经有了蔚来、小鹏这两块无比可靠的上马石。
就拿蔚来来说,在风风雨雨中,迎来了第十万辆量产车的下线,其在树立高端形象上的努力和“海底捞式”的服务模式,就非常值得学习;另外,手机行业常见的代工行为估计在造车这事上不大能行得通。所以一旦条件允许了,小鹏、蔚来们都会选择自己去组建工厂,而不是委托其它工厂进行生产。
另一方面,新一轮的汽车产业跨界融合更关注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链融合。雷军表示,智能生态是个整体,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和智能汽车,是一个闭环。目前,小米已搭建起成熟的智能生态环境,而小米汽车的到来将补齐小米智能生态场景的关键一环。
从这个角度上说,小米造车的先天优势,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转换成其造车的核心优势。
写在最后
国内汽车市场,正在进行更深度的调整与转型。
传统车企深耕30年,为的是物美价廉,高性价比;而现在,除了安全与可靠,科技配置成为了必备因素,这让我们不得不去畅想,十几年甚至几年之后,汽车就如同手机一样,已经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去汽车领域中,新势力正在更“新”的节奏引领时代;梦想者正在载着梦想,“弯道超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