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悲壮的一场战役,“冰雕连”的英雄让无数人动容。据官方统计数据,参战的9兵团入朝前共有15万余人,战后减员5万余人,其中因冻伤减员高达3万余人。9兵团的严重减员,使其失去战斗力,无法参与第三、四次战役,为后来的战争局势的转变埋下了祸因。70年过去年,至今这场战役仍然经常被提起,许多人认为9兵团大量冻伤是因为缺少冬衣。笔者查阅过大量官方资料后认为,9兵团最缺的并非冬衣。
9兵团辖20、26、27三个军,总人数约15万余人。其中20军最先入朝,27军紧跟其后,26军作为预备队最后入朝,冻伤最为严重的也是前两个入朝的军。根据1950年11月30日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统计:共发各类棉帽216952顶,各类棉大衣226661件,各类棉鞋267876双,棉手套186813副,棉背心185876件,绒裤186650条。按照东总后勤的发放量,是足够9兵团使用的。
考虑到9兵团入朝匆忙和入朝后运输困难,是否有物资没有发到士兵手里呢?下面来分析一下各个军接收物资的情况。20军情况
《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中提到:“8日,九兵团的二十军到沈阳,将发十三兵团而未运走的棉大衣35090件,棉手套6400付,棉胶鞋27178双(准备发后方机关的),军委送来的布棉帽31000顶,连夜送皇姑屯发二十军防寒。”20军人数5万出头,这个配发量有一定缺额,但东总也把自己库存掏空了,甚至挪用了13兵团的物资,算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了。
20军入朝以后,东总仍然陆续运送冬装送到前线。20军战斗总结中也列出了详细的物资接收清单,在入朝后仍然收到部分后方送来的冬装,并注明:“除棉胶鞋、布棉帽、棉大衣三项,其余各项均于十一月下旬向兵团领齐……”也就是说20军在11月上旬长津湖战役之前就已经领齐了棉胶鞋、布棉帽、棉大衣。
20军报话员李福桂回忆中明确提及冬装分发情况:“8日晚抵达沈阳车站。由于情况紧急,列车在沈阳车站缓缓慢行,各车厢把门打开,工人急向各车厢抛扔御寒衣物,我当时分到大衣一件,棉帽一顶,皮棉鞋一双。”
此外在东北军区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上,20军的总结材料也分析了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到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其中也明确提到棉衣发齐,总体上来看,20军的冬衣是基本不缺的。
《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中说:“十日,兵团部及二十七军到沈阳,将被服局赶制的边防大衣2980件,棉绒帽58600顶,被19100床,棉皮鞋11920双,棉背心165250件,全部发给。高主席批示财政部拨给的新旧棉大衣十万件中的49年大衣39127件,旧大衣400件,送苏家屯发给27军。”
其中明确提到发给27军的就有39527件,27军入朝后,同样陆续收到部分后方发来的物资。另外27军12日进入朝鲜,24日部队才向长津湖地区开拔,在一周多的准备时间里,是可以将大衣基本补齐发给士兵的。
不过据27军相关资料描述,因为在东北时住在老百姓家中,屋子里烧得非常暖,并未感受到寒冷,有的部队为了轻装将大衣留在了临江。从后来27军各师的描述来看,只有80师提到“部队在装备上无防寒的保证,如手套、棉鞋、大衣等绝大部分没有”。推测这个师可能将一部分物资留在了临江。另外3个师的后勤总结中,则没有明确提及缺少大衣。27军的总体情况是缺口不算大。
26军的后勤资料比较笼统,未明确提及缺少大衣,冻伤情况相对其他两个军算比较轻,估计缺口也不算大。总体上来看,9兵团棉衣的缺口并不算大,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全部穿着单衣入朝作战。从美军拍摄的长津湖战役中被俘的士兵照片来看,基本都有冬衣,反倒是手脚上裹的像是临时用棉被改制的。
既然棉衣缺口不大,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多达3万余人因冻伤而减员呢?关于这一点军内有多大量的讨论和总结,比较主流和专业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9兵团入朝匆忙,来不及准备。9兵团原本在东南沿海准备渡海作战,大部分士兵是南方人。8月份被调回山东作为入朝作战的二线部队。原计划到调入沈阳进行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等来年春天再入朝作战。但11月初,前线局势紧张,9兵团奉命紧急调往东北。此时仍计划在东北进行一个星期的补充,但仍因为战局紧张来不及停留,便直接进入朝鲜。有的部队连思想动员工作都是在列车上做的,根本来不及进行防寒教育以及适应东北寒冷的天气。
2、气温奇冷。10月下旬,朝鲜气温突降到近来年最低值,连降大雪,一般在零下二十多度,长津湖高寒地区更是出现了零下四十度的低温。气温低于零下二十度,人体暴露在空气中是非常容易冻伤的。而且迫于美军轰炸,志愿军不能生火取暖,当地又渺无人烟,每天只能风餐露宿。在这种极端温度下,任何防寒措施都收效甚微。即便是温度相对较高的西线战场也有2万多人冻伤。美军有帐篷可以住,有鸭绒睡袋,可以生火取暖,并且有全套防寒装备,照样有7000多人冻伤。
3、防御能力降低。由于运输困难,粮食常常供应不上,热饭热水肯定没有,后方做好送上前线也冻成冰碴。缺粮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吃土豆,但是土豆也冻成了冰碴,只能握在手里,解冻一层啃一层。许多战士连土豆也吃不上,补充的热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人体正常消耗量。加上进入战场,精神高度紧张,连续行军作战导致睡眠不足,疲劳等情况都会使全身抵抗力减退,使冻伤率增高。
4、防寒知识缺乏。由于9兵团士兵大多数是南方人,没有在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又缺乏防寒教育和训练,在面对极低温度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许多士兵被冻以后一有机会先去烤火,而不是先用温水解冻。26军77师231团机炮连连长回忆:“大家都是南方来的,都没有北方生活的经验,看雪很深,把雪弄完以后,就点上火把手和脚伸到火边上烤,当时就把手脚给烤坏了……简单的一次烤火,全连便减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棉大衣在当时的环境中难以发挥御寒的作用。实际上即使穿上大衣的士兵也大量冻伤,因为当时配发的棉帽、棉衣、棉鞋基本都是布的,长津湖地区一直在下雪,落到身上融化以后马上结冰。另外战士在运动中大量出汗,被棉衣、棉鞋吸收,一旦停下来就会马上结冰,有的战士脱掉鞋子连皮一起拔了下来。极寒的条件下必须做到防风、防水,当时的装备根本无法适应长津湖地区高寒的天气,并不是有或者无的问题。
当然说棉衣完全没用,那肯定不对,御寒装备当然越多越好,如果可行,最好能给战士们配上暖手宝,但这显然不可能。在当时运输条件极端困难的的条件下,要让有限的御寒装备发挥最大功效,让战士们尽量减少冻伤,最缺的还是配套的防寒装备,比如皮帽、皮鞋、手套、耳罩等。
据《抗美援朝找找卫生工作总结》统计的冻伤多发生手、脚、耳朵等部位,其中面颊0.9?上肢5.8?下肢85.1?其它7.9?下肢冻伤率较高是因为前文所说的运动过后脚出汗,停下后又无法及时更换或者烤干,最后结冰。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各军的战役总结和后勤材料中大多未强调缺棉大衣,而是提到缺乏手套、耳罩、棉鞋等配套防寒装备,以至于不少部队将棉被拆了制成手套和耳罩,但这样的装备在雪天中效果奇差。
相比起志愿军来说,美军不仅受过相关的防冻训练,防寒设备也更加先进。美军的装备包括羊毛内衣、毛衣、毛裤、绒手套、多双棉袜,鸭绒睡袋以及用特殊面料制作能防风防雨的带帽防寒服。战斗靴不仅防水,为了应对高寒靴子内部还配备了多层毛毡鞋垫。虽然长津湖战役中美军也有7000多人被冻伤,但冻伤程度较轻,经过短时间治疗即可恢复。
总而言之,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因为冻伤减员,其实最缺的并非棉大衣,而且配套的防寒装备以及正确的防寒知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志愿军入朝作战有多么艰难,不仅要面对强大的敌人,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既要与人斗,又要与天斗。这也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多么伟大。
专注近代战争史,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感谢大家支持!关于本文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