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闫只有李,朋友们都喊我老闫,很多人是通过这张照片认识我的。
说实在的,之前我是真没有意识到自己胖的有多丑,直到现在,有时半带戏谑半带鄙视的翻看着自己从前的照片。
在外人眼里,我一直都是个胖墩,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没有瘦过,正是大家传说的那种喝凉水都长肉的逆天体质。尽管小的时候对胖没有多大概念,但是当同学嘲笑自己、给自己起外号的时候,心中同样会有莫名的伤感和自卑,我不要脸的吗?啊?
自己就读的高中离家并不算远,四五公里的样子,所以第一年并没有住校。但是从第二年开始,从来没有体会过住校是什么感觉的自己毅然说服了父母住进了宿舍,其实当时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住校期间,自己饮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那段时间就开始通过节食疯狂的减肥。可能现在说出来大家都有些不太相信,有一个月的时间,自己每隔一天吃一顿午餐,也就是说每两天只吃一顿饭。
不饿吗?肯定饿啊,但是不饿怎么瘦?那时候只知道采用这种极端的、简单粗暴的、伤身体的方法,至于危害,根本不懂。
反观世间万物,任何一种快速换来的结果几乎都不能够长久,不管是感情也好,还是财富也罢。靠节食减肥,只能是一时爽,最终复胖那是肯定的了。
大学的时候,自己和朋友练过一段时间的健身房,但当时也是对健身常识不太懂,而且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有所偏差,只知道一味的上力量,以至于最后练成了"大块头",体重只是降了一点,整个人看起来也是比较"壮"的那种,和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体型相差甚远。
在这种状态下,不胖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自己再想像高中那样靠节食去减肥几乎是不可能了。那时候手里没有经济来源,仅有的生活费只够正常饮食,而且住校期间活动范围会受限制,外面灯红酒绿的诱惑根本就接触不到。
不过,那段时间自己的体重倒也没有太过夸张,基本上在180-200斤之间,反正是稍微注意下饮食就能降一些。
结婚之后的几年时间,自己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那时候的体重也到达了人生的巅峰,2012年-2013年间,暴涨到220斤左右,连续几年体检都查出中度脂肪肝,而我那时还不到30岁。
陆陆续续的快走了半年,媳妇就怀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只是后来出了些问题,70多天的时候流掉了。
那段时间,伤心、郁闷、内疚、后悔......各种的负面情绪甩都甩不开,整个家庭都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气氛当中,自己越发疯狂的快走,当时它只是自己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不管是什么运动,都能够减肥,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率加快代谢消耗。但是每种运动会存在强度的不同和持续性的长短问题。比如说快走,相对来说,强度较小,但是持续性会长一些。因此它对于减肥的效果要看我们快走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如果你能保证每天在配速10分钟/公里之内坚持快走两个小时,当然消耗并不小。
当然,运动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减肥来说,三分练七分吃,就像有的人说,为什么我每天走10公里或者跑20公里就不瘦呢?那你也得看看你吃多少吧?你觉得你运动了,但是吃的比以前多了怎么不说?而且饮食还要牵扯到饮食结构及摄入量的问题。
在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自己的体重大约是200斤左右,能看出来,快走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效果,但是并不明显。
小区后面有一条新修的马路,没车没人很清静,那段时间几乎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在快走、慢跑。最初因为体重大,心肺功能也差,我采用的是走跑交替的方式,先让身体适应跑步这个节奏,然后慢慢的增加跑步的距离,直至中间不再快走。我觉得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跑步初学者,对于想跑步的朋友可以试试。现在距离我刚开始跑步已经过去六年时间,而在那条马路上跑步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我因此也获得了"化北路第一代男神的称号",受之有愧,有愧。
当时,自己每天都会对跑量和体重做详细的记录,月底还会做总结。刚开始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跑量,增加消耗,早晚各跑10公里,结果才跑了半个月就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一晚上的时间身体根本恢复不过来,后来自己将计划重新进行调整。晚上的10公里去掉,早上的10公里适当加长,这样身体能有更多休息和恢复时间。所以大家知道了吧,我现在每天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和雷打不动跑15公里以上的距离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在跑步之前,自己对马拉松可以说是一概不知的,就像我们现在看不跑步的人不知道马拉松的距离是42.195公里一样。而跑步之后,自己一到周末就开始看一些马拉松直播,而渐渐的这些场面也让自己有了参加比赛的念头。
我的第一场全马比赛是本地的一个小赛事,其实赛前自己对比赛是没有任何惧怕的,因为那年的整个夏天自己都在拼命的训练,甚至比现在还要刻苦,那时候几乎每周末都要跑一个全程,很疯狂。所以首马317的成绩,对我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直到2018年的龙口国际马拉松,一点儿预料也没有,成功的PB 254.04,比自己的最好成绩提高了5分多钟。最后冲刺的时候,原以为自己会异常兴奋,毕竟这一天自己等了多年,但是冲线后的冷静的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毕竟付出了这么多。
我现在的体重在144左右,夏天和冬天会有10斤左右的浮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重量是正常的,但是在跑马拉松的人来看,体重还是有些大,尤其是对于想破3甚至打算走的更远的人来说。
尤其是这么多年以来,自己的体重一直也不稳定,控制的并不是很理想,控制好了140也是它,稍不注意160也有可能,起起伏伏就像气球一样。
然而,我跑步的热情始终不减,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跑步,可能就现出原形了,如果再让我回到220斤的那个状态,估计会疯。
我们常说,越野跑才是跑步的最终归宿,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但是自从接触了越野之后,确实感觉比路跑有趣很多,毕竟面对的是高山、美景以及复杂多变的路况,而路跑那种单调乏味的过程在越野中是体会不到的。
3月份,自己出了一点儿小意外,事情说大不大,说小呢也不小,月初因为不小心,花盆将左脚大拇趾砸粉碎性骨折,庆幸的是砸的面积不是很大。但即便是这样,自己也整整50天没有跑步。
大家应该都能想象到,让一个喜欢跑步、整天减肥的人50天不跑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尤其是住院的那段时间,整整在床上躺了15天,每天的步数都不超过10步。因为跑步是我6年来的习惯,即便是遇到再特殊的事情,也不会有连续4天以上不跑步的情况,而这次的意外,真的是让自己悔断了肠子。
我不担心体能会下降,我也不担心成绩会落后,我更担心的是体重会上涨。今年冬天,自己体重控制的特别好,最低到了141斤,即便是过年那段时间也仅仅是重了一两斤而已,甚至大年三十自己还在无任何补给的情况下301跑了一个全马,这个体重是我近20年来的第二低,第一是2017年夏天的139.6斤。
我们说当你的体重有一段时间维持在160斤左右的时候,一旦高于165,你的心里就会发慌,因为你怕控制不住上涨的这个趋势,然后你可能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减下去。而当你的体重长期维持在150斤的时候,155就是你所能接受的极限。而我现在,心里能接受的体重是不超过145,当然自己努力要让这个数字变成140甚至135,也就是说,我的体重需要减到并长期保持在130-135斤这个范围,而这个数字是我跑步之前所没有想过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而下的结论,这是最适合我的体重也是我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今年我发誓一点要减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原本1月初已经到了141,希望已经很大了,结果来了个"春节 疫情 受伤"三连击,让我的体重再次150 。
人都是愈挫愈勇,我也一样,眼看疫情马上就要过去,7月份开始有些比赛有望解封,4月29日取出钢钉后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恢复了训练,因为,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我还要变瘦。
5月底145√
6月底140
7月底135
8月底132
......
这些数字是不是看着非常的理想?我为什么在这里说出来,因为自己觉得,说出来就会有更多一份的责任,多一份的认真在里面,就像七尺男儿,一口吐沫一个钉,既然说了,就要做到,要不然自己根本狠不小心。
于是,这就成了我现在的样子。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首先你能保证一天只摄入1700大卡吗?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爱吃零食的人来说,可能一小包日式海盐小圆饼干就能毁了你一天的成果,而且这种东西热量高饱腹感还不强,知道为什么减肥的人都在追捧代餐之类的产品吧,就是因为商家吹捧吃一根能顶4小时,而热量却很小,净扯淡,我是饿吗?明明是嘴巴寂寞!说白了就是馋。其次以上说的只是理论上的道理,但在实际中还存在饮食结构以及身体素质等因素,例如碳水、蛋白质、脂肪的摄入,身体的肌肉含量等等,这些细节可能会打破你减肥的理想状态。
说了半天说的有点远了,我这30多年走来,的确是不容易,忽胖忽瘦跟闹着玩似的,而且每天那么大的跑量却一点儿都瘦不下来,以至于好多朋友都说我是过劳肥。我也知道是我的作息及饮食有问题,只不过自己始终过不了一个坎罢了。
结果怎么样?我只能说,8月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