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绽放出“洋泾花朵”洋泾“家门口”的和谐法治路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短短几句话的“枫桥经验”里,汇聚了浓厚的基层治理智慧。在洋泾街道,近年来随着“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立与深化,“枫桥经验”绽放出“洋泾花朵”,律师、调解员就在弄堂口开展服务,烦心事儿不再愁。

“家门口”法治力量壮大

如今,洋泾已经形成了从“家门口”服务站内的法律顾问,到街道调委会、老娘舅工作室逐级介入的基层调解体系。作为进驻到“家门口”服务站内的专业律师,法律顾问这一角色要求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各类家长里短,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事,这对于他们有着较高的要求。

2018年1月,洋泾就在整个浦东新区层面上,率先完成了38个社区居委会的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顾问在开展服务时最关注的,便是处理问题必须有法可依,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操作性。

海源居委曾经发生过一起因为空调外机引发的相邻权争议——居民刘老先生的隔壁邻居,安装空调时为图方便,将外机放在阳台侧面,正对着他的卧室窗户。空调一开,外机排出的热气直接吹进刘老先生家中,还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噪音。“他家里天天有人,空调经常开着,我连窗都没法开,晚上根本睡不着。”刘老先生说。

进驻海院居委的律师了解纠纷的前因后果后,根据《物权法》《民法通则》《上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法规、标准给出建议。刘老先生可以向小区物业、街道房办等部门反映情况,让相关部门测试实际音量是否超标,如果确实超标且对方不愿意配合整改,还能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类似这样的相邻权争议,是老旧小区经常碰到的问题,一方面既有早期建筑布局不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邻里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法律顾问给出专业建议。”洋泾司法所所长魏中兴表示,法律顾问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纠纷,都与相邻权相关,而这正要求他们要兼顾法律条款与可操作性。

在将专业法律力量下沉居民区的同时,洋泾也在不断提升居民区社工的调解能力。通过居委调解干部例会制度,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培训,内容涉及最新的法律法规培训,以及婚姻、遗嘱等居民区常见法律问题的讲座。

“社工都会带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前来参加培训,在互动环节提问交流,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水平。”魏中兴说,当前基层社区法律服务以法律顾问提供为主,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一般社工无从下手,但洋泾试图提升社工的法律水平,最大程度地弥补法律顾问在服务时间上的空白。

矛盾调解形成机制

“平时工作中,我们最警觉的还是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为此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发现介入机制,真正做到‘大事不出街道’。”魏中兴说。

而这一机制的基础依然在居民区,洋泾司法所利用街镇、村居、楼组三级纵向和条块结合横向排查网络,努力实现矛盾纠纷预警排查的零疏漏。每个居民区,矛盾纠纷的登记、反馈与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均由专人负责,做到“一事一报”“急事急报”“逐级上报”,矛盾纠纷按照性质不同分类管理、分级化解,超出居委调解能力的,第一时间由街道调委会或老娘舅工作室介入。

其中,老娘舅工作室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是一个民非组织,成员均为有特长、有经验的资深调解员,能够用更加社会化的视角提供服务。“纠纷双方对第三方机构更加信服,尤其是涉及到政府的纠纷,老娘舅工作室可以站在更加中立的视角上提供服务。”魏中兴说。

在实践中,这些调解力量利用不同的手段,对症下药处置矛盾。洋泾曾发生过一起学生意外坠亡事故,校方与死者家属就责任划分发生激烈纷争,调解员运用“直接摘果”的方法,不继续纠缠责任,而是根据家属诉求和校方承担能力,引导双方直接谈赔偿,促成双发签署协议。

有时,也需要调解员掌控临场情绪。有一次,一工地因为持续噪音、震动和扬尘等因素影响居民作息,被一批居民上门讨要说法,调解员到场后,利用同理心控制住居民的负面情绪,并及时与施工方沟通,重新确立了双方利用调解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问题萌芽阶段及时发现,在重大问题发生后及时介入,利用专业手段调处,这便是我们的经验与做法。”魏中兴说,人民调解在建设“平安洋泾”“法治洋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洋泾还将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建设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栏目主编 洪浣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87 字。

转载请注明: “枫桥经验”绽放出“洋泾花朵”洋泾“家门口”的和谐法治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