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首尔1月26日电 题:专访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与时代共振 寻求互通共融之路
作者 刘旭 刘婧妮
2022年是中日韩合作的重要一年,中韩即将迎来建交30周年,中日也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作为三国间重要合作机制,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下称“秘书处”)也走过了十年历程。近日,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大使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回顾秘书处十年来的阶段性成果,强调将继续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紧扣服务三国合作宗旨,增进各界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大使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刘旭 摄
站在时代的“交叉路口”
1999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以早餐会形式举行了会晤,标志着三国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0年,三国领导人正式通过了《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2011年9月,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在韩国首尔正式挂牌成立。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三国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果。”欧渤芊表示,秘书处现已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具常态性、机制化程度最高、合作覆盖领域最广、成果最丰富,也最具活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除几项需长期推进的工作外,三国已几乎完成了领导人所制定的四十一项具体目标。
当前,秘书处正处于上一个十年的终点,也是新十年的起点。欧渤芊介绍说,展望下一个十年,秘书处将以2019年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所达成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为新十年计划的中心目标,深化三国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具体来看,秘书处未来将加强三个中心建设,一是打造政府间合作协调中心,进一步贯彻落实中日韩部长级会议机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二是打造信息和数据中心,收集和发布三国合作的权威数据;三是打造人文交流中心,特别是在已有青年交流项目基础上做出整合,打造品牌并加强集聚效应,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促进地区和平繁荣。
应对挑战,互通共融助力三国合作
在丰硕的合作成果之外,中日韩三国也面临一系列共同挑战。但在欧渤芊看来,无论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医疗卫生领域挑战,抑或是少子老龄化社会背后的社会治理难题,危机背后都孕育着三国合作的巨大潜力。
“三国合作二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应对重大挑战和危机时,越应该选择合作,而不是独善其身。”三国合作脱胎于国家间的互通共融,经济方面,三国不仅在GDP、贸易总额、人口规模等指标上契合度高,还具备工业门类最齐全、生产链和供应链最完善的地区实力;人文方面,2018年时已提前两年完成领导人所制定的目标,即三国人员交往达3000万人次,后续亦会随着疫情好转,逐步扩大放宽相关交流;文化方面,具象地看,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语言文字,三国都存在共同点,抽象上来讲,东亚文化也具备高包容度的一致性,追求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文化价值。
在新时代的挑战下,互通共融仍然是三国的“破题”之道。欧渤芊表示,未来秘书处将努力达成三领域互通,首先,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的大背景,以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为重点,稳定三国生产链和供应链合作;其次,推动三国共同应对少子老龄化社会和应对大规模传染性疾病两大社会治理挑战,在交流经验与信息基础上建立预警-研制-治疗机制;第三,则是在条件允许下继续推动人员交往,打通三国文化交流路径。
和合共生,青年交流展现新作为
互通与共融为三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目前,三国深度合作仍面临认知偏差等挑战。
欧渤芊坦言,当前三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间好感度较低,一是受疫情影响,面对面交流机会少;二是网络时代中,各类片面化碎片化信息易加剧共识撕裂,阻断不同社群族群间的有效沟通;三是当代年轻人因压力大,易将互联网视作情绪化表达的匿名墙。
针对上述挑战,欧渤芊认为,首要的解决方法仍是通过政府立法,完善谣言处理机制等手段,但与此同时,人文交流沟通等软性手段仍是消除误解隔阂、加深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
欧渤芊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促进三国青年友好往来,释放青年群体的巨大潜力极其关键。为此,秘书处2022年将以举办系列青年交流活动为重要抓手,把青年交流打造为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今年2月,秘书处将举办首届中日韩青年演讲比赛,以“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挑战”为主题,集纳青年人结合自身经历就机遇与挑战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
欧渤芊表示,未来,秘书处将继续拓宽交流领域,邀请建筑、艺术等方面专家与青年互动,同时计划开展“青年农人领袖计划”“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打造全方位的青年交流平台,呼吁更多青年人及民众关注与支持三国合作发展。“我们希望能把所有项目整合到一起,创造一个青年交流平台。大家想到中日韩青年合作,就会想到秘书处,这就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