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开栏的话

战位,部队人员进行战斗活动的岗位。这一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条,对于军人来说,却是最常见的军语。

一天天默默无闻地奋斗,一年年夜以继日地坚守,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锋……放眼陆地、天空、海洋,一个个战位,映照着无数官兵战斗的身影,也吹响了他们心中的强军号角。

从即日起,“军营观察”版推出“战位亲历·战地记者走进训练场”系列融媒体报道,以记者亲历的视角,在战位上与一个个训练尖子、技术能手、精武标兵面对面交流,倾听来自战位的声音,呈现基层官兵火热的强军实践。

战地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

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李浩然

通讯员 许浩杰

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战鹰掠过树梢,飞向海边。

凌晨5时,肃杀的暗夜战场,振翅欲飞的战鹰,令人心潮澎湃的战前准备——

从“开盒模式”到“盲盒模式”,思维“突击战”率先打响

天空脱下乌云战袍,星月渐次退场。

野外驻训场,夜色中的兵营,秩序井然。黑暗中,一阵发动车辆的声音打破夜的寂静,钟表时针指向凌晨5时。

此时,黑漆漆的夜幕中,大地还在沉睡,一场飞行战术演练即将展开。

这是记者跟随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直升机编队低空突击的第一天。没想到,第一天以这样一种“突击”方式开启。

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记者快步来到该旅飞行准备区——微弱的灯光下,一架架战鹰正掀开迷彩伪装,摆开阵势;一箱箱航炮炮弹、一枚枚导弹、火箭弹,正悄无声息地挂载“上膛”。

“比预定时间稍早了一些,但这就是实战要求,没人知道战争该在什么时间发生。”正在一架战机旁忙碌的机械师李进后背已经湿透,衣服贴在他身上。他的身形被暗夜包裹着,借着微光,能看到他脸上的急切之情。李进告诉记者:“夜间直升机性能检查、弹药装载难度比白天大了很多,风险指数也相应提高。虽然事先没有预演过,但我们坚持不用大灯光照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暴露目标。”

暗夜战场,斗志昂扬的陆航官兵……与官兵相处,记者愈发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从飞行指挥员到普通官兵,他们身上都洋溢着战斗的激情。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该旅各机组正在紧张地进行研讨。此次编队战术演练,面对陌生海上环境,他们并没有被告知太多内容。临机指定目标、随机导调情况……在这支部队,演练正在由“开盒模式”向“盲盒模式”转变。

这,不仅需要飞行员对战场情况进行准确把握,更需要战前日夜“练剑”的厚积薄发。

“大机群,强火力,就能打胜仗吗?”“陌生地域,无演练脚本,随机设置敌情,就是真正的实战化吗?”一位旅领导对这次演练的战场设定,似乎并不满意。临近开战,他仍在与其他指挥员反复打磨细节。

“战斗”未曾打响,思维“突击战”率先打响。记者有感而发,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两行字:什么是研练?就是时时事事聚焦战场、聚焦打赢。这是实战化思维的条件反射。

东方渐明,天空被跃动的太阳染成橘红色。走出会议室,拾级而上,登上飞行塔台,一架架战鹰跃入眼帘。

战鹰整装待发,振翅欲飞,准备决胜一树之高。

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记者在战机上体验飞行训练。

上午9时,贴着海面飞行,导弹擦肩而过,真正的战斗来临——

从一树之高到海天之间,突击战场不断延伸

时光无声,日光渐渐从柔和变得明亮。

铁翼飞旋,搅动风云。疾速扑面的强大气流,混合着从地面上蒸腾的热气,让人无法顺畅地呼吸。

来到直升机后位机舱坐下,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震得耳朵嗡嗡作响,记者只能通过耳机与飞行员沟通。

“坐稳,马上就要起飞了!”坐在后舱的飞行员郑丹提醒记者。话音刚落,直升机已离地数十米,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攻击直升机、运输直升机组成的飞行编队,满载着航炮、导弹、火箭弹等各型武器,从一树之高冲向海空,向着目标海域发起超低空突击。

为了达到战斗力新标高,新一代陆航人开始了新的跋涉。从“家门口练兵”到“走向远方”,不断拓展的“飞行半径”见证着他们战斗力形成的足迹。从山间密林、乡间小道,到海岸滩涂、山谷地形,他们不断告别“舒适区”,寻找新“战场”,突破能力瓶颈。

战鹰一路疾飞,机翼下的图景在不断变换。“飞行员的眼里,永远需要有新的图景。”郑丹告诉记者,“对旅行的人来说,眼前是美景;但对飞行员来说,眼里更多的是战场环境与使命。”

“直升机的航速不算快,但大家普遍感到训练节奏在加快。近年来,陆航部队呈‘突击式’‘跨越式’发展,飞行航迹越来越远,作战区域越来越广,让人有一种‘大纲追着训练跑’的感觉。”郑丹说,就拿这次海上飞行战术演练规模来说,以往的大纲中并未涉及,从一树之高到海天之间的拓展,十分考验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这说明,陆航实战化训练在加速,陆军转型在加速。

说话间,记者乘坐的战机迅速下降,几乎是在擦着浪尖飞行,螺旋桨形成的强大气流在海面上掀起风浪。

向窗外望去,紧贴海面飞行的机群,像一柄柄利剑掠过大海。该旅领航科科长胡鹏说:“这是掠海飞行,海上环境视野空旷,机群必须选择隐蔽机动航线,高度非常低,需要飞行员拥有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

临近正午,直升机飞临目标海域。此时,海面上错落着白色的实体靶标。炙热的阳光下,海水反射出强烈的光芒,使靶标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色,愈发不易辨认。仅盯了一会儿,记者便感到眼花。

回看直升机内,前舱手握杆舵的飞行员眼神像鹰隼一样锐利,紧紧盯着海上目标。此刻,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这时,一直贴着海面飞行的战机蛟龙出海般仰头扶摇直上,在最高点悬停片刻便俯冲而下……

“猎鹰2号,开始攻击!”锁定、发射,随着两团火光闪烁,导弹精准命中海上靶标,一股黑色的烟柱在远处升起。

“目标损毁率60%,猎鹰2号撤出战斗,猎鹰4号、猎鹰5号准备攻击!”战斗还未结束,记者身旁正在掠海飞行的几架直升机突然跃升,连续变换战术动作。伴着一阵“嗖嗖嗖”的声音,一串火箭弹疾射而出……

黄昏时分,训练仍在继续,战斗尾声扣人心弦——

从“新质作战力量”到“新锐作战力量”,转型突击一直在路上

“‘敌’地空导弹来袭!”耳机里突然传来提示音,记者稍稍放松的心又陡然紧张起来。

只见身旁刚完成射击的飞行员鲍云羚驾驶武装直升机快速跃升、俯冲,采用超低空、大角度飞行动作退出作战海域。

“直升机机动能力和突防能力强,但在空中易被敌发现锁定。这就需要各机在空中协同,考虑干扰弹什么时候打,怎么规避来袭目标……”郑丹说,实际上,直升机的“天敌”很多,除了地空导弹、火箭弹等,甚至高射机枪都能对其构成威胁。

面对险恶的战场环境,该旅飞行员平时努力把“刺刀”磨亮。为了打通从训练场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该旅动作频频——

春天,他们与地面部队联合训练,坐下来研讨制订预案,飞上蓝天打磨细节。在一次次作战想定和训练实践中,不断提高火力打击和协同作战能力。

盛夏,他们与防空兵某部展开实兵对抗演练,新型武装直升机和新型防空雷达进行“对决”。以什么角度进入更好?用哪种手段更佳?从哪个方位撤出最有利?他们不断突破低空突防的训练瓶颈。

秋季,他们组织营一级红蓝对抗演练,自由空战、“电子判官”等悉数登场,倒逼营连指挥员提升战场筹划和决策能力。战后,复盘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下一步的训练导向直指问题短板。

春华秋实。如今,该旅的“新质作战力量”定位已改为“新锐作战力量”。一字之差,承载了一种勇气与决心。他们的每一次突击,都是为了把“刺刀”磨亮。

忽然,记者感到脚底发飘,思绪被拉回现实。透过舷窗,记者看到机群离海岸线越来越近。

“直升机正在下降。”郑丹提醒道。降低高度、修正航向,只见他熟练地完成一连串动作,稳稳地将直升机停在一块空地上。

走下战机,登上飞行塔台,极目远眺,远处的渔船星星点点,就像从未有过战斗一般。

“这样的演练经常搞吗?”面对记者的问题,该旅旅长孙焰说,今后,他们将采取“战场平移”的组训模式,把多种战场环境融入日常训练中,将作战筹划和实兵对抗常态化,通过小演习、小比武,提高训练的实战化程度和官兵战场上的危机处理能力。

黄昏时分,该旅的训练还在继续。一些直升机又拔地而起……

记者发现,海滨的渔民们对直升机的起落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如同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这些翱翔蓝天的战鹰,每一天都在朝着更广阔的视界高飞搏击。

(侯向坤 栾铖 摄影报道)

铁翼飞旋,吹来了怎样的“风”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机务营一连八班班长 黄聪灵

我们机务官兵天天跟直升机打交道,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风”。

铁翼飞旋,带来了风;没有风,战鹰就飞不起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以来,实战化东风劲吹,带来了很多变化——

训练内容在变化。以前跟飞行员交流,他们大多讲的是谁的飞行技术更过硬、谁的动作更熟练;如今训练中战术课目占了很大比重,光钻研技术可不行,还要懂配合、懂指挥。

学习意识在增强。以前有学习交流机会,大家生怕耽误飞行“老本行”,单位不愿报、个人不愿学;现在人人都有一种本领恐慌感,单位争着送、大家抢着报名。

任务在转变。以前执行大项任务,以勤务类、保障类居多;现在多是参加演习、任务攻关……

近年来,我常跟随战鹰到任务一线保障,一个明显感受是,陆航从以前演训场上的“配角”,变成了战场上的“主角”。以前受领任务“走脚本”的居多;现在讲陆航“主战主用”,我经常看到飞行员跟其他军兵种战友一起参与作战筹划,陆航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近年来,陆航奋飞的航迹遍布山地、高原、大漠、海洋,我也在技战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与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相比,我觉得同样珍贵的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了,并能有的放矢地弥补。准备打仗没有尽头,愿东风劲吹,让战鹰决胜的本领越来越强。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通讯员 许浩杰整理)

一树之高,天地无垠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铁翼飞旋,狂飙突进。战机从朝阳初升飞到月上树梢,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跟训的日子里,战机日夜奋飞,仿佛每一刻都有飞行员加力起飞。

从白昼到暗夜,从单机打击到多机协同,从单课目训练到连贯突击,这群飞行员针对的都是训练短板。“忙”,越来越成为练兵常态。战斗力建设,在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已按下“快进键”。

记者探访该陆航旅,登上战机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一幕幕练兵新图景跃入眼帘——

新思维。在这里,兵无常势、战无定法,思维“风暴”随时刮起。学新技术、学参谋业务、学作战技能,已蔚然成风。

新战法。雄鹰钟爱蓝天,而目光不止于蓝天。从低空突防到红蓝对抗,从空地协同到联合作战,与防空力量过招、与合成单位共练、与兄弟部队联演……不少重要领域有了极具开创意义的“第一次”。

新目标。随着定位从“新质作战力量”到“新锐作战力量”的转变,他们又向“尖兵”“精兵”“奇兵”“标兵”新目标发起冲锋。

3个“新”,昭示着新航向。从空气稀薄的高原到风急浪涌的海上,从高温湿热的南国丛林到气候严寒的塞北大漠……飞行员驾驭战鹰飞出道道航迹,一次次拓展着陆军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转型的新高度,“飞行陆军”建设加速进入新阶段。

直升机的战术空间有限,但官兵创新的天地无垠,提升战斗力的空间无限。

“起飞就是迎敌,升空就是作战!”这,是新型陆军腾飞的方向,更意味着这支陆航劲旅的换羽新生。

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空中轻骑兵”飞向新高度

■陆军航空兵学院航空机械工程系教授 王建新

近年来,陆军航空兵得到广泛运用和迅速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

透过现代战争的硝烟,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随着陆航发展,各国陆军都在向“飞行化陆军”迈进;争夺“一树之高”的空中优势,已成为现代陆军角逐的新战场。正如军事专家断言:21世纪是陆军空中突击力量激增的时代。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陆军航空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一定规模、多种机型并具备超越突击、纵深机动以及精确打击能力的低空劲旅。我们的“空中轻骑兵”飞上了一个全新高度。

当然,目前我陆航部队的发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直升机性能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以及装备性能不断提高和装备种类日益多样化,陆军航空兵今后所承担的战斗任务将更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包括组织机构在内的诸多要素,进一步加强与地面部队和空军、海军等多军兵种部队之间的协同,以求达到攻防一体、空地一体的作战要求。

古人云:“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要打赢战争,人是关键因素。因此,陆航作战力量运用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直升机装备及其技术水平。在新军事变革大势推动下,一方面要加紧补齐技术短板,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作战前沿理论和战术战法研究,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如此,我国陆军航空兵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充分彰显威力。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栾铖整理)

本文刊于2月28日解放军报05版

来源:解放军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196 字。

转载请注明: 记者探访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跟随战鹰编队低空突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