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打好种业翻身仗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端牢中国饭碗至关重要。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明年工作任务时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以前提到粮食安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耕地”。这次会议特意强调了“种子”,正是为了让全社会都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我们虽然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种源上也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和小麦种源能够做到完全自给自足且有竞争力;玉米和大豆种子基本自给,但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一些适宜设施栽培、加工专用的蔬菜品种仍需要进口。

  种子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虽然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关系到吃饭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正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当然,种子和耕地是两个关联的问题。种子问题针对的是农产品的单产和品质,但如果没有土地来播种就都无从谈起。应当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今年下半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和《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正是为了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藏粮于地不够,还得藏粮于技。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发展,就必须用好科技这把“利器”。一方面,让农业科技在提升单产、改善土地质量、提升比较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而实现智慧农业新突破;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搭建农产品大数据平台,让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今天,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展望未来,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期待中国种子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49 字。

转载请注明: 中经评论:打好种业翻身仗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