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半的建设,横跨浔江两岸的平南三桥建成通车,举世瞩目。这座由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北投集团”)直属企业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比预定工期提前15个月完工,跑出了“中国北投速度”,成为中国桥梁新名片。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北投集团下属广西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年产值逆势而上,达18亿元。而1年前,这家企业还未并入北投集团时,年产值仅几千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北投集团直属企业广西交科集团(以下简称“交科集团”)从一家两三百人的科研单位,成长为拥有员工约1500人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近40人、硕士500余人、高级职称300余人,员工平均年龄35岁以下,名列全国省级交通科研院所(企业)前茅。
据统计,北投集团17309名员工中,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61.9%。一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着60多年历史的地方国有企业,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年轻态”。
给年轻人压担子、搭舞台、促成长
2020年年末,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平南三桥正式建成通车,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评价道,平南三桥不仅跨径大,在工程建设上也有多项发明专利与技术创新,是拱桥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制造,也是广西“智”造。
这座主桥跨径为575米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由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项目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1岁。
2018年,年仅28岁的杨茗钦担任平南三桥的项目副经理,主管信息化建设。2014年,他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短短几年时间,他就从现场施工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管理人员。
“信息化属于新事物,需要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去执行。”广西路桥集团总经理杜海龙说,平南三桥的信息化管理在杨茗钦的探索下,做到了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VR、AR等BIM+技术最大化的集成和使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教授兹尔科·萨沃尔到施工现场参观后感慨道,施工现场的整洁度是他在别的工地所未曾见过的,就像走进了美国的航天城一样。
“之前大家都在提信息化技术,但在路桥板块应用得较少,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案例,更多的要靠自己去摸索研究。”杨茗钦坦言,他被提拔为平南三桥项目副经理是领导在给他压担子,同时公司领导和技术骨干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会及时指导纠偏,“让我们年轻人既能放开手脚大胆去干,又不至于在大方向上迷失走弯路”。
“不光是平南三桥,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团队都是比较年轻化的。”杜海龙说,广西路桥公司有一套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导师带徒制度、管理课程、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员工交流机制。此外,在路桥建设一线,除了环境艰苦,还需要跟政府、公安、水电、消防等多个部门打交道,对年轻人意志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会有很大的锻炼。而且一线能直接接触和磨练施工技术,有利于青年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所以往往经过几年的锻炼,青年员工就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北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高新表示,仅2019年、2020年两年,北投集团就有1716名应届毕业生入职,集团要求所属单位对青年人才要善于压担子,大胆使用,才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快成长起来。
敢于打破机制障碍,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在北投集团下辖的24家二级企业中,不少企业在并入北投集团之前,经营效益欠佳,年轻人缺乏工作热情和成长动力。北投集团善于以改革打破机制障碍,用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8年前,王龙林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到广西交通科学院(交科集团前身)参加工作。他满怀期待来到单位,现实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这家地处西部的科研单位,存在用人机制僵化、薪酬分配不合理等症结,过去事业单位那种论资排辈的现象较为明显,年轻科研人员机会少、薪酬低使得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从2017年开始,广西交通科学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当年9月,该院拿出几十个岗位大范围竞聘人才。同时,院领导班子推出双通道晋升机制:一条是生产管理序列,一条是技术研发序列,让埋头做技术的科研人员也看到了公平和希望。
为了构建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交科集团除了向江苏交科、山西交科等国内优秀的科研院所取经外,还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用生产经营反哺科研”。
2018年,交科集团的领导班子多次向国资委申请政策,最后由上级单位北投集团拍板决定给科研人员单列工资,并把工资总体增幅争取到5000万元的额度。“这5000万元是公司业务能力上升后,从创造的效益中拿出的。没有资金,任何一个科研单位都活不下来,只有拓宽业务市场对科研进行反哺,才能让科研人员实在地感受到待遇的提升,安心留下做科研。”交科集团党委副书记罗静说。
科研工作中,无论是基础型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都需要长时间培育,很难快速形成产业化。为了确保公平,交科集团按照科研人员的项目数量、发表学术论文数、项目进展情况、项目本身为公司创造的荣誉等设立多项标准,并聘请第三方专业技术委员会从更客观的角度衡量科研成果的效益。
“项目评定标准的科学化,激发更多年轻人敢于挑战高难度项目,发挥自己的价值。”王龙林说,一系列的有效改革使交科集团进入良性循环。与他刚进入单位时相比,目前公司的人员数量从两三百人增至1500人;公司年总产值由3亿多元增至30多亿元;公司授权专利也从不到10项增至200多项,自2018年起还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而王龙林自己也成长为交科集团桥梁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如今的广西交科,员工平均年龄30多岁,年轻化趋向使公司步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效益最好、品牌形象最优的成长阶段。这是北投集团以改革激发青年人才活力的一个缩影。
做好思想引领,关键时刻彰显青年担当
“疫情不散,春节岗位我们不退。”连续两年春节,北投集团直属企业广路集团旗下纺织服装设计研究所公司(以下简称“服装所”)的党团员青年都是在加班加点中度过的。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面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极其紧缺的状况,北投集团党委立刻作出决策,依托服装所现有的成建制服装生产优势,扩线转产防疫物资。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服装所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道伟说,防疫物资原材料供货难,党员就冲锋在前,想方设法协调供货渠道;设备和原材料生产周期长,中层干部就主动请缨,前往生产厂家督促发货,全程跟进采购工作;生产车间人手紧缺,青年团员就挺身而出,化身“裁剪工”“包装员”“装卸工”。
为了保证效率,员工们三班倒,甚至连机修工都全天上班待命,累了也只能窝在车间角落里闭目休息。为了支援生产防疫物资的一线员工,广路集团各级党组织分批次组织党员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战‘疫’党旗红 支部进车间”活动;各级团组织闻令而动,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号召青年团员开展“践行雷锋精神 服务战‘疫’一线”志愿服务活动,支援防疫物资生产。
在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下,服装所创造了11天建造无尘车间、3天做出1万件隔离服、7天扩线转产实现日产15万只医用口罩的“北投速度”。
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坚和表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年轻的党团员职工能挺身而出,得益于集团公司平时将党的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及意识形态工作一同纳入企业改革发展总体布局,严格党团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团员职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