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面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这一颇具难度的系统性工程,中央积极推动,地方踊跃探索,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从一项改革号令变成了实实在在、丰富有力的具体行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挑战,面对长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这一关乎政府“钱袋子”的改革获得了全方位的加速推动。
改革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依然面临千头万绪的难题和挑战。评价指标如何进一步和实践深入匹配?如何让评价流程更加规范和科学?如何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如果说改革的前两年是搭建框架、夯实根基,那么当前则进入到了精益求精、“一砖一瓦”修筑的时候。越到改革纵深处,面对的问题也会更多元具体,更千头万绪,这时一定要拿出“绣花”的细心和耐心,推动改革更实更优。
比如,在绩效评价指标方面,一定要加大探索力度,加快推动共性和个性指标的建立完善。目前已经有不少地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共性和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各地可以加强合作交流,避免“闷头干”“单打独斗”,抓紧以更小投入、更快时间、更好效果建成指标体系“大厦”。
同时,应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人才储备和培养。预算绩效评价是一项复合型工作,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拓展多种途径培养和历练专业人才,并通过优化机制使人才有更多展示身手的机会,为推动改革发光发热。
此外,要进一步加大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力度,不仅要让社会有关各方看得见,也要能看得懂、用得上。通过加大公开,为这项改革凝聚更多共识,不断为更好推进改革加油助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