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前不久,听说小区远近闻名的熊孩子成成变乖了,我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在小区的宝妈们上门取经时就随着大流跟了去。

在成成妈妈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悬挂在客厅墙壁上的“熊孩子自律神器”,具体来说就是一个表格,最左侧一列是一些好的行为,例如,自己起床穿衣服、独立洗脸刷牙、独立完成作业、和人主动问好、不说脏话、帮妈妈做家务等等;最上面一行是日期,下面的表格里好行为做到了就打对勾、没做到就打叉。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表格以一周为周期,对号达到多少个就奖励孩子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或者是陪着孩子一起旅游、玩游戏等等。据成成妈妈说,表格自贴在墙上以后,效果非常突出,成成不仅变乖了,还主动要求在表格上添加一些好行为让家长监督。

其他宝妈们非常感兴趣,追问个不停,但我心中却有一层隐忧,觉得成成的行为有点像“德西效应”。为了证实心中的猜测,我特意查了查“德西效应”的特征,发现成成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打心里认同那些行为好,而是为了好行为背后的奖励,这和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仅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是一样的。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一、陷入“德西效应”的具体表现

1. 非常关心好行为背后的奖励

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非常关心好行为背后的奖励,会掐着指头算还需要做多少好行为才能得到奖励,然后刻意去做某些好行为。比如前面提到的成成,在他家参观的时候我就发下他站在行为规范表格前面掰着指头数数,然后每做一件好行为就要告诉他妈妈一声,还催着他妈妈在表格上画对号。

2. 没有奖励的行为就不做

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没有奖励的行为就不做,具体可以参考心理学上“德西效应”中那个著名的例子,老人嫌弃孩子们在他房子周围打闹喧哗影响休息,就让孩子们比赛谁叫得响然后给于奖励,当孩子们习惯了比叫声得奖励以后他就撤回了奖励,再让孩子们在他房子周围大叫,孩子们都不肯了,老人由此得到了他想要的安静。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3. 做什么事儿都要和家长讨要奖励

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喜欢和大人讨价还价,做什么事情都要向大人讨要奖励。比如我家对门的明明,自从他家使用“熊孩子自律神器”以后,明明妈妈指使儿子做点什么事儿明明都要向他妈妈讨要奖励,或者问他妈妈“这算不算好行为?可不可以添在表上打对号”等类似的话。

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习惯把好行为和奖励划等号,时间长了就会让他形成一些很不好的观念,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二、陷入“德西效应”有哪些危害

1. 一味追逐奖励,失去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

学习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然而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却只在意奖励和有奖励的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失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比如我同事家的孩子,特别不爱学习,同事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就和孩子约定“主动写家庭作业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从那之后孩子到是主动写作业了,但是作业却错漏百出,一点也不走心,而且除了作业外,课本和课外书那孩子是连翻都不翻一下的。

2. 把亲情量化、物质化,亲子关系淡薄

孩子习惯了做事情得奖励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物质化。而家长给予孩子的奖励除了钱、物之外,还包括一起玩耍、游戏、旅游等亲子互动,这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亲情也能量化、物化。时间长了,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淡薄。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3. 养成斤斤计较、无利不起早的性格

习惯了做事有奖励后,就会计较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回报,养成市侩、无利不起早的性格。而家长们通常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人做小伙伴的,近墨者黑,他们会怕自己的孩子受影响变歪;也怕这样的朋友不能交心,无利可图时会把你一脚踹开或落井下石。

陷入“德西效应”的孩子会特别计较回报,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单纯的用“回报”来计较的,例如学习,主动学习和为了“奖励”学习那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们在发现孩子陷入“德西效应”陷阱以后,一定要把孩子从里面拉出来。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三、家长应该如何消除“德西效应”的影响

1. 让孩子明白“奖励”不一定都是有形的、物质的

如果孩子已经将“好行为”和“奖励”画上了等号,就一定要告诉孩子“奖励”不一定是有形的、物质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一句谢谢、一声夸奖。例如隔壁幼儿园的李老师,有一次她班上的学生做好事儿向她讨要奖励,她就当着别的孩子的面狠狠地夸奖了那个学生一番,还号召别的孩子向他学习,完后还特意告诉那个学生,这就是他做好事的“奖励”。

2. 让孩子明白“奖励”不一定都是短期的、肉眼可见的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奖励”不一定都是短期的、肉眼可见的。比如我家,有一段时间也曾让儿子用成绩换“奖励”,那段时间儿子除了课本以外,什么课外书也不读,兴趣、爱好也都放弃了,发现了这个之后我就赶紧终止了这项措施,还用儿子最喜欢的动画人物举例告诉孩子某件事的“奖励”不一定都是短期的。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3. 以身作则将“好行为”和“奖励”区分开

发现孩子陷入“德西效应”之后,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将“好行为”和“奖励”区分开。比如我的一个闺蜜,发现儿子陷入“德西效应”陷阱之后,很少做家务的她就亲身上阵做了一段时间家庭主妇,然后告诉儿子她做家务不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是为了亲情、为了让家人吃得饱、穿得好、住得舒服,从那之后闺蜜儿子帮家人干活就很少讨要奖励了。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乍一看效果挺好,但是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它的危害也不小,只是这种危害隐蔽性非常强,不像“棍棒教育”的危害那么直观。“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危害的主要是孩子的精神,而精神危害比肉体伤害的严重程度更上一层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警惕,避免孩子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31 字。

转载请注明: 孩子“行为自律神器”?家长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应”陷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