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现在讨论很多,但很多人对其有误解,认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是要责怪父母、抱怨父母,甚至和父母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如此。
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及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当然,我们要承认,有些父母确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因为父母的忽视,孩子形成了自卑性格,不敢拒绝别人,人际关系应对不好;父母的强势,让孩子形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畏首畏尾,工作总是做不好;等等,总之就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成人后内心一直有个“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的小孩。
同时,还有一些孩子长大后,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往后,意识到自己并不认同父母,甚至怨恨父母,不想再做他们的孩子。
其实,无论是对父母的负面影响产生抱怨,还是那种对父母憎恨的极端想法,这些都是孩子们要做的课题,即与父母“和解”。
那么,怎么做好“和解”这件事呢?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说说。
1.与父母“和解”,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谈论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或伤害时,最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愤怒,
委屈、抱怨、不满、责怪,以及憎恨等等,都和愤怒有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愤怒,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之一,而我们对父母的愤怒,都指向一点,那就是他们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爱。
从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来说,我们和父母,尤其是妈妈,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所以才会对父母有所抱怨。
鲍尔比依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母亲或者主要照顾者应该对婴儿的需要给予温暖回应,让婴儿建立一种安全感,使婴儿的内在觉知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个体。这会影响婴儿对世界的认知,使之相信照顾者是可靠的,从而构建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反之,如果婴儿没有得到温暖回应,就会有不安全感,内在会觉知自己不值得被爱。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自己愤怒的缘由,进而弄清楚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2.与父母“和解”,需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们很多人面对父母的不满时,很难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说出真实想法后,会伤害到对方,进而会内疚自责,亦或担心父母也会愤怒,激化矛盾,伤害到自己。
比如,很多子女明明对父母的很多做法,并不认同,也不敢去说,只能默默忍受,让自己受委屈,这样的做法不是“和解”,而是“纵容”。
当然,这里也不是在鼓励我们和父母对着干,因为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需要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心平气和,因为那样不容易激怒对方,可以让对方“看见”我们,进而理解我们。只是,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那些深埋心底的情绪就像地雷,很容易引爆。
但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要与父母“和解”,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有做好最坏打算,即使我们平静地和父母说出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他们仍旧认识不到问题,觉得他们并没有错,这时我们就要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
因为我们与父母的纠结根源,就是想改变父母,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期待来爱我们,但这是个执念,也是个妄想。
其实,无论对于谁,我们都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因为那都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3.与父母“和解”,需要做到接纳和放下
一段关系中,谁痛苦,谁先改变。
当我们和父母相处时,如果觉得痛苦,先改变的应该是我们,因为只有我们先改变了,父母才有可能改变。
就像前面说的,当我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父母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委屈和不满,甚至认为是我们的错,这时我们就要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己。
放下之后,便有了接纳。
接纳,意味着我们接纳了现实,包括接纳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以及父母的不完美。我们知道了,父母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会按照我们的期待好好爱我们。虽然这时会有些失望,甚至是绝望,但认清了这个真相,我们会轻松一些,因为我们不会那么执着地想“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对我?”,进而省下了自己的心力。
接纳之后,便有了自己的改变。
当我们接纳“父母不爱自己,或不是那么爱自己”这个现实后,会把省下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的改变就开始了。
首先,我们可以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比如,可以找个心理咨询师,在那里慢慢化解愤怒情绪,还可以用“空椅子疗法”(在眼前放上一把椅子,想象对面坐着的是父母,对着空椅子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说出来,不要修饰,也不要欲言又止,全部说出来),以及“叙事疗法中的日记疗法”(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要表达的不公平和不甘心都写下来)把自己的愤怒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并留下记录,目的是让自己不被愤怒控制。
其次,我们会改变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比如,父母在我们说出自己的不满后,如果父母认同了,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我们的伤害,那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会更亲近;反之,如果父母还是不在意我们,我们就可以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不要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父母,这也是一种“和解”。虽然没有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看清了现实,接纳了现实,能安心当下就好。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并选择怎样和父母相处,这种主动的选择,就是在为自己着想,在爱自己。
另外,和解和原谅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不原谅父母(因为他们就是错了),但我们可以选择在知道他们错了之后,怎么和他们相处。和解意味着,我们接纳了犯了错的父母,放下了改变父母的执念,这是以我们自己为出发点的。
再次,我们开始了好好爱自己。
当我们意识到要改变自己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放在第一位,这样,当我们照顾好了自己后,我们更容易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一个人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有心甘情愿照顾他人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可能会理解到,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或许是他们的观念影响、身处的环境影响;他们不肯认错,很可能是不好意思,内心的羞耻感在作祟,等等,总之,当我们好好爱过自己后,才会愿意花更多精力在父母身上,而这时的关注,没有了强迫、期待或要求,而是那种无条件的爱。
这样,我们便完成了真正的“和解”—接纳了父母原来的样子。
希望我们都能和父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