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岭之花”换了容颜

甘孜州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甘孜积极发展旅游业、智慧农业,努力修复生态环境,逐渐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如今,产业优、环境美,甘孜州实现了全域脱贫,向着美好新生活迈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朵盛开在横断山脉之上的“高岭之花”。有人说甘孜是白色的,一座座雄浑的雪山使其显得无比圣洁;有人说甘孜是红色的,泸定桥上的勇士们播撒下红色的基因;有人说甘孜是蓝色的,以全新理念培育的各项产业宛如一片片“蓝海”;有人说甘孜是粉色的,那首从甘孜传遍全国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传递出浓浓的爱国情怀……

每个人到甘孜,都能领略不同颜色。更令人欣喜的是,甘孜近年来的脱贫工作,也像一朵生机盎然的多彩之花,在横断山脉尽情绽放。

收入结构变化大

在甘孜州,一个普通农牧区家庭的收入来源有哪些?5月份、6月份的虫草,以及7月份、8月份的松茸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农闲时,家中的成年男子大多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来种植青稞等作物。与平原地区农村不同的是,这里家家户户种的青稞并不用来出售,而是作为口粮储存在庭院里的牦牛皮口袋中。除了采集虫草、松茸,外出打工、从事农牧业以及土地流转、村集体分红等几方面的收入,当地群众这几年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不小变化。

在道孚县新建成的康巴植物园里,32岁的卓玛青措正在修整高原地区难得一见的绣球花。卓玛青措的丈夫平时都是外出打工,最近回来采虫草。她早上把家里4个孩子安顿好后,就到离家几分钟路程的植物园打工,一年能挣3000多元。她这份收入是这两年才有的,现在很多当地妇女都找到了在家附近打工的机会。“我要多学一些种花的技艺,将来在家里也可以靠养花多挣一份钱。希望有越来越多客人过来,我们村也开始搞民宿旅游了。”

高原民宿旅游最近几年成了甘孜农牧民家庭收入的新来源。甘孜州不同县乡的房子都有各自特点,丹巴的白房子、炉霍的红房子、稻城的黑房子……当地的特色藏族建筑也成了他们从事民宿旅游的支点。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正是用当地脱贫帮扶的贷款修整房子,接待游客,从而摆脱了贫困。

40岁的丁真汪秋是折多山下雅江县瓦泽乡水桥村村民,2014年,他家的住房因地震变成了危房,再加上身患疾病,一家人生活非常艰难。从都江堰来的扶贫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建议他发展民宿旅游,并帮助他向政府申请了6万元扶贫贷款,加上他外出务工的1万多元积蓄,丁真汪秋把房子重新建了起来,还建了4个带卫生间的客房,作为瓦泽乡特色藏居民宿正式营业。同时,家中的孩子享受到包括“三免一补”在内的教育资金支持,自己的病也靠健康扶贫贷款治好了。看着4岁的小儿子在装饰精美的藏床上玩耍,他满意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我现在一年收入好几万元,再也不用四处打工了,孩子们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在甘孜,家庭收入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发展面貌的改观。2019年,甘孜州人均GDP达到32440元,比2018年增加1673元,同比增长5.9%。

智慧农业成效好

海拔4000米能种什么农作物?青稞历来是高海拔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但长期以来,由于附加值不高,直接影响了甘孜州产业富民政策的推进。

甘孜州每家每户院里都堆了几万斤到几十万斤青稞。不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原因,除了当地群众有储备粮食的传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青稞卖不出好价钱。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说:“改变青稞种植的窘境,最实际的办法是推广青稞良种种植,延长产业链,增加青稞附加值,让当地农产品走出甘孜,走出四川。”

通过一次又一次外出考察,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被甘孜县干部的诚意打动,2018年,该公司投资的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开工,生产青稞饼干、青稞粒以及糌粑等产品。

如今,在配备专业卫生设施的加工车间里,经济日报记者看到,一粒粒从农民手中收来的康青9号青稞,在经过筛选、碾磨等5道工序处理后,变成美味饼干,装进精美的饼干盒里。“我们从去年试运营开始,已经生产了饼干6000盒、青稞粉2万多斤。”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在甘孜县的负责人吴建华说,这些产品最后都会统一装车,送往上海销售。

高原地区只适合种青稞吗?在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片土地显然具备更多可能性。甘孜人既有勤劳的品质,在不断向外看、“走出去”的过程中,更激发了创新发展的愿望和意识。

在海拔3942米的理塘县南部8万亩的濯桑产业园内,几台颜色鲜亮的大型农机正在田野里作业。记者走到农田附近,发现棕褐色的田陇上,一株株幼嫩的小苗刚刚从土地里冒出来,而且每一株小苗之间的距离均等。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播种的时候,播种机方向盘上装备了北斗系统,种子就这样被等距离种到了地里。

这些幼苗都是萝卜,5月份播种、6月份出苗的时间表看起来有点晚,但是高原农业不怕晚,特殊地理条件下依靠农业科技种植出来的优良农产品受到内地生鲜企业采购商的关注和青睐。圣地农庄负责人杨帆说:“通过订单农业,根据市场需求梯度种植,理塘县种出来的农产品不打农药,没有病虫害,光照强、甜度水分标准高,深受采购商欢迎。”

在理塘县,濯桑产业园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黄瓜、西红柿、草莓;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的大棚里,农人还在试种旱稻……谁说高原不能种水果,有了科技投入,高海拔地区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惊喜。在圣地农庄的监控室里,能看到农作物的成熟进度条,进度条全绿了就代表可以收获了。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负责人丁方丽说:“一年365天都可以吃到刚摘下来的小番茄,这就是农业科技的成果,我们非常看好高原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

“我们今后要立足高原实际,以‘产业扶贫’为导向,推进‘极地果蔬’品牌,面向港澳台和沿海市场,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理塘县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统筹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志华说。

绿水青山是“金山”

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15个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们的足迹。这段红色历史与传承,让今天的甘孜人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更加努力地建设家乡。

甘孜山险、水急、路陡、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家乡谈何容易。令人欣慰的是,在长期奋斗中,甘孜人逐渐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农牧民脱贫致富离不开立足实际、开阔视野、多种经营,绿色发展成为甘孜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稻城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稻城的门口站不住。”风沙太大,一直影响着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2011年,为了躲避风沙,群众出门必备一顶毡帽和一个口罩。如今,大风仍在刮,毡帽却没见几个人戴了。商贩扎西彭措告诉记者,转机出在不远处山坡上的万亩青杨林上。

在高海拔地区植树造林治风沙,难度非常大。在当地人印象中,家里娃娃都长大了,树苗还是那么矮。为了让树木活下来,种树人采用撒完泥土再播种的方法,精心呵护坡上的那抹绿色。经过多年努力,稻城的风沙小了,生态环境好转了,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发展格局。通过创新生态惠民新模式,亚丁村等一批曾经在全县最落后的村子变为全县最富有的村子,绿水青山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认准了绿色发展理念,旅游业也顺势成为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甘孜州的海螺沟和稻城亚丁这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在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川西地区最值得一去的高端旅游目的地。各个县乡也都围绕各自特色,塑造了一张张旅游名片,当地群众也吃上了“旅游饭”。

在丹巴县中路藏寨,记者为了避雨顺着乡间小道一路来到了“90后”姑娘德吉的家里。德吉2018年得知家乡开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后,辞掉成都的工作回家乡建起了自己的民宿酒店“德吉康瓦”。“我修建这个民宿酒店时,采用了很多嘉绒藏族文化元素,希望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德吉嘱咐记者,一定要把“德吉康瓦”拍好看,“我们现在可是网红民宿呢”。

产业优、环境美,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甘孜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正在先进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向着美好新生活迈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69 字。

转载请注明: 看,“高岭之花”换了容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