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遇“海味”扶贫协作奔小康

“山珍”遇“海味”扶贫协作奔小康

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山珍”遇“海味”扶贫协作奔小康

珠海“怒江班”学生在上烹饪课。

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云南怒江,阳光穿过低矮的云层撒向高山峡谷。坐落在怒江峡谷中端的福贡县,犹如浓墨重彩的油画,鲜艳明亮。

14岁不到的李慧娜戴上礼帽,随着同学的脚步向操场走去。夏日的早晨,萼距花盛开的校园里早已人声鼎沸,厨艺比拼、美容美发、机械操作等学习比赛轮番上演,好不热闹。

和李慧娜一样,班上的同学们都曾有过一段辍学的经历,而他们的年龄却出奇的一致,多在13岁至15岁之间。去年,在珠海市的对口帮扶下,李慧娜等306名失辍学学生重返校园,重回人生正轨。

被改变命运的李慧娜,是珠海市对口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的一个生动故事。

珠海傍海,怒江依山。3年间,这一东一西两个相隔千里的城市密切开展扶贫协作,演绎了一个个“山珍”遇上“海味”的故事,写下了跨区域扶贫协作的珠海实践。

跨越山海,奔向小康。在珠海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达13亿元的帮扶下,至2019年年末,怒江全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贡山县摘帽。

●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重返校园

建成全国脱贫攻坚教育领域最大单体项目

2019年8月的一天,家住福贡县子里甲乡甲怒村的李慧娜,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孩子,你才十三四岁,正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关键时刻,你不能辍学!”电话那头,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班教师深情地想要挽回这个休学在家的女孩,“辍学,就是放弃改变自我的机会!”

得知可以免费到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班就读,李慧娜满心欢喜。9月开学时,她便和同学们一起重返校园,继续求学之路。

“在高黎贡山上留下了珠海人民的脚印,在碧罗雪山上留下了珠海人民的汗水。”怒江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班校长字跃芳说,自2016年9月珠海市和怒江州结对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以来,珠海高新区和斗门区共投入170余万元,协助开办了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班,用于集中安置初中年龄段的劝返复学失辍学学生。

普职教育融合班是珠海对口怒江扶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为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而探索的新路径,开启了跨区域扶贫协作的一项新尝试。

作为“三区三州”中的深度贫困县。在福贡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教育扶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控辍保学是最突出的问题短板之一。“目前,全县306名失辍学学生重返校园,通过统筹基本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双融合,让其获得实实在在的教育。”字跃芳说。

“围绕学校、教师、学生这三项重点,珠海对怒江州开展了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帮扶工作。2016年下半年至今,捐款5000多万元建设格力小学、幼儿园,引进社会资金671万元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怒江州委副秘书长赵亮说,珠海在怒江的普通高中“珠海班”培养优秀学生498人的同时,还开设了职业高中“怒江班”,1243名怒江学生走出峡谷,在珠海8所中职、技工学校就读。

其中,珠海全资捐建的泸水市格力小学、格力幼儿园,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教育领域最大的单体项目。

住进新房

打造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标杆项目

夜幕降临,在怒江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傈僳族、白族等搬迁群众自编自演的民族歌舞表演又开始了,青年男女挥袖踢踏,舞步时而俊秀飘逸,时而粗犷奔放,不时博得人们的喝彩声。

在傈僳语中,“维拉”是“幸福”的意思,“坝”就是平地。维拉坝的幸福是从珠海对口扶贫开始的。

“这里共安置易地搬迁户741户、2348人,99%为傈僳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9%。”维拉坝安置点驻点扶贫工作队队长桑娜妞说,“维拉坝民族特色小镇是珠海市帮助怒江州打造的易地扶贫搬迁样板工程,把散居在茫茫大山各个角落里缺医少药、孩子们上学困难的山民们都聚集在一起”。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几乎难以想象。在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前,大部分农户住的还是石棉瓦房,走的是泥巴路,生活仅能维持温饱。

尽管如此,大部分村民仍是不想搬。

怒江大峡谷两山夹一江,村寨多在半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斩断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不出一分钱住新房,却担心离开土地生活没着落,村民们内心矛盾。

为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维拉坝珠海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组建了核桃加工扶贫车间,引进深圳一家电子公司合作组建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提供了245个就业岗位;同时在安置点周边搭建1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00亩杧果种植基地,解决了搬迁群众零星就近就地务工问题,今年已实现收入人均1600元,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成为怒江促进贫困人口减贫的有效途径。

“住进新盖的房子里,日子越过越有劲了。”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村民欧新文满心欢喜,崭新的楼房、便捷的交通、热闹的集市,让这个集镇焕发新颜。

在峡谷大地,澎湃的江水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蜿蜒流转,沿江边美丽公路北上,能看到一个个黄墙蓝顶、楼房林立的异地搬迁扶贫新村寨。“维拉坝”就被誉为“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标杆项目”。

如今,在怒江州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珠海市负责的兰坪县易门箐示范点、泸水市维拉坝示范点、贡山县腊咱示范点、福贡县达普洛示范点等6个易地搬迁示范点和4个危房改造点,共解决2618户8530名群众的住房问题。

走出销路

农户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六月的贡山,阳光和煦。贡山县丙中洛镇甲生村村民陈永福家大棚内一队队、一簇簇像降落伞一样的羊肚菌成熟待采。这里,是云南省怒江州最北端的滇藏交界处,也是云南唯一无春旱的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最适合种植羊肚菌。

“有了销路,就找到致富路。”陈永福开心地说,去年虽然受雪灾影响,但陈永福家的4亩羊肚菌仍收入4.8万元。

羊肚菌种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每年在12月播种,来年三四月采收。2016年起,珠海市开始在怒江全州组织发展羊肚菌产业,陈永福获得帮扶资金,成立了合作社。

“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无工业污染的生长环境,是贡山县种植羊肚菌的资源优势。2019年,贡山县羊肚菌产量在240吨以上,实现产值1900万元以上,每亩投入成本800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贡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迪安全说,目前,珠海帮扶怒江羊肚菌种植总面积超过3000亩,羊肚菌种植已成为怒江众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造血”项目和亮点。

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是怒江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给生态保护带来良机。全州98%以上土地是高山峡谷,七成以上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过度开垦导致灾害频发。

为了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3年来,依托怒江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珠海探索了“分散组织生产、集中规模经营”的模式,帮扶怒江发展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中华蜂养殖、高原和冬早特色蔬菜种植是在怒江创新的产业项目,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产品一出来,就直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全国市场。

数据显示,从2016年起,珠海3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6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31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和务工就业等方式,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6万多人。而在今年,为巩固脱贫成果,珠海再投入资金7568万元,新启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个。

羊肚菌种一次可以收两茬。眼下,陈永福正在进行第一次采收,只要定时喷水,细心照料,1个月后新的一茬羊肚菌将长成并等待采收。

■相关

珠海出台消费扶贫新政

扶贫企业

最高奖50万

近日,珠海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印发《关于鼓励社会流通企业采购经营珠海对口扶贫地区扶贫产品有关事项的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鼓励企业参与消费扶贫,充分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细则》明确,鼓励社会流通企业采购经营珠海对口扶贫地区产品,即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云南怒江州,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米林农场,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理塘县,重庆市巫山县列入《全国扶贫产品名录》或扶贫部门认定的扶贫产品;采购经营珠海对口阳江、茂名211个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生产的扶贫产品的珠海企业,珠海扶持的扶贫企业和当地企业,均可获得奖励。

按照《实施细则》,企业采购年累计10万元以上,拟按采购金额的10%给予奖励,每个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年内累计采购额不足10万元的企业,不予申报。同时,还明确本项奖励资金不能与2020年对口阳江、茂名扶贫特色产业项目(基地)奖励资金同时获得。

同时出台的《珠海市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也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原则,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以消费促进增收,促进精准脱贫。

《实施方案》明确,要拓展农产品销售途径,经营好实体市场,建设好网上销售渠道,打造“一馆(区)、一柜”销售模式,对设立帮扶地区产品销售专区实际投资额的50%给予资金支持,单个企业扶持额度不超过20万元。

同时,要全力搭建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医院与珠海帮扶地区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帮扶地区农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超市、进社区食堂活动;鼓励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珠高等院校、市属学校的食堂、餐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选用帮扶地区深度贫困县(市)农畜产品。各级工会组织带头参与,在发放工会慰问品、活动奖品时优先采购对口帮扶地区扶贫产品,原则上每人每年工会节日慰问品经费不低于40%用于购买扶贫产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816 字。

转载请注明: “山珍”遇“海味”扶贫协作奔小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