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野味”也要“战味”,他们这样利用野外驻训提高战斗力

野外驻训,就该多练营区练不了的课目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刘星楠

执勤哨点从各连1个缩减为全营2个,外环路卫生区不再专门指派公差清扫,会议授课从集体参加改为下发视频资料,操课时间提前半小时用于训练准备,从宿营地到训练场全程车辆接送……野外驻训开展以来,北部战区陆军某炮兵旅三营指挥保障连指导员黄书博明显感到时间宽裕了许多。

但侦察兵石川依旧一副苦瓜脸,“短板课目没时间练,每天都要围绕营里的大沙盘打转转。”

原来,石川本打算趁着野外驻训的机会好好补短板。像地形分析、夜间捕捉炸点等侦察专业难点课目,去年因为训练时间短,他没能完全掌握要领,平时在营区又没有合适训练场地,人员经常因为公差和岗哨等原因凑不齐,训练迟迟没有开展。谁知,今年野外驻训刚开始,营里就承担了军官编组作业课目演示任务,需要堆制指挥帐篷同等大小的沙盘,全营的侦察兵都被抽调过来集中保障,这一下子打乱了石川的计划。

石川也曾向班长裴显鑫反映自己的想法,但是裴显鑫却告诉他,这些课目组织难度大、训练周期长,眼下营里的编组作业和单兵专业考核马上开始,考出好成绩才是重中之重,少想无关的事。

“正因如此,这些课目才应当得到高度重视、抓紧练起来啊。”对于班长的说辞,石川并不认同。其实,记者发现有类似想法的战士还有不少,他们都打算借着野外驻训的机会,将平时在营区没法练的课目好好练练,补齐自身短板,可是因为与各种任务冲突,只能先将自己的想法搁置一旁。

“士兵接待日”那天,石川压抑不住内心想法,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对于训练如何组织才合理,官兵众说纷纭,有人说应该严格按照训练周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营区里未完成的课目就应当拿到野外继续训,不能违背战斗力生成的规律、急于求成;也有人主张打破常规、不等不靠,利用野外驻训的机会,改进训练模式,提高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

“搬家宿营,换汤不换药的思想要不得。野外驻训,就该多练营区练不了的课目!”会场上,旅参谋长的话掷地有声,他认为野外驻训的目的就是利用野外陌生环境,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而编组作业、沙盘推演和流程演示等课目如果在营区组织,并不会影响训练效果;反之,石川提到的那些训练内容放在营区里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虽然现在的做法看似遵循了训练周期,但违背了野外驻训的初衷。

“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训练环境条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由机关统筹协调,设置一些跨越现有训练周期的难点课目,各营按照训练计划组织基础课目全优官兵先行先试,推进一些前瞻性课目训练的研究和论证,利用野外驻训的独有优势加速战斗力生成。

走进三营训练场,记者看到,在裴显鑫的帮助下,石川一边抓紧分析周围地形,一边认真记录每次失分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访中,裴显鑫告诉记者,野外驻训是更贴近实战要求的一种组训模式,既要突出“野味”,也要体现“战味”,这样的练兵才不枉辛苦一回。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95 字。

转载请注明: 要“野味”也要“战味”,他们这样利用野外驻训提高战斗力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