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01.

人到六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经历过了,做人的道理我们该懂的也已经懂得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今后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了。

《论语》中,孔夫子曾说过,六十而耳顺,很多人认为“六十耳顺”的意思就是,人到六十,什么样的话都听得进去了,不过,我却觉得,六十耳顺其实有三重境界,而能听得进人言,只是第一重境界。

能听得进人言,关键在于修心,一个心态平和的人,才能够善于去接纳各方面的意见,而喜怒不形于色;更高级的境界,在于“豁达”,能够做到听进人言,却不畏人言;而“耳顺”的第三重境界,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那么,“六十耳顺”的三重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02.

第一重境界:修心。

“六十耳顺”的第一重境界在于修心,一个心态平和的人,才不会因为别人的夸赞或者是指责,忽喜忽悲。

人到六十,人生中该受的苦,我们都已经遭受过了,人生中该享的福,我们也已经享受到了,这时,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面对人情的冷暖,世事的沧海桑田,我们的喜怒,都是乏力的,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有时会将我们逼到绝境。

这时,我们就要懂得“修心”,让自己以一颗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有人说我们好话时,我们不会感觉到窃喜;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时,我们也不应该再感觉到气愤,关键就在于我们修得了一颗平常心。

带有情绪化的喜怒,非但无益我们为人处世,更可能会在无形中给我们制造出很多的麻烦,也只有懂得“修心”,让自己有一个平静的心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惬意。

“六十耳顺”的第一重境界,就在于“修心”,只有具备了一颗平常心,才能够听得进人言,而不会因为人言或喜或悲。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03.

第二重境界:豁达。

“六十耳顺”的第二重境界是豁达,我们不但听得进人言,而且还不会受到人言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五十岁时,我们懂得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够换来成功,但仍要坚持努力,六十岁时,我们要让自己变得从容豁达,不但要听得进人言,而且要不畏人言。

从五十岁到六十岁,我们经过了十年的历练,在为人处世的境界上,也应该有所提高,五十岁时,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是,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仍不免会被一些流言蜚语所影响,从而怀疑自己将要走的路,究竟是否正确,但是,人到六十,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豁达了,就不应该再受到人言的影响,而对自己前行的路产生怀疑。

别人的夸奖,我们把它看作是鼓励,别人的批评,我们将其看作是善意的提醒,我们不再畏惧人言,而是豁达从容的看待它,人到六十,我们应学会在别人的批评声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教训,而不会带有情绪化的看待别人的指责。

“六十耳顺”的第二重境界,在于豁达,能够做到容纳人言,却不畏惧人言。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04.

第三重境界:明辨。

“六十耳顺”的第三重境界在于明辨,我们不但要听得进人言,而且还要清楚别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大多活得很通透,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人到六十,我们的学识和社会阅历都比较丰富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时,如果再有人站出来对我们指指点点,说我们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一种高远的境界来看待他。

他说我们不应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我们心中早就有数,而他开口说这句话,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在我们的心中也能够明辨是非。

我们可能不赞成他说的话,但是,我们却也不屑反驳他们的话,因为他没有我们看得更加高远,所以,他自然无法理解我们的做法。坦然的接受他的话,对于他的用心是善是恶,我们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六十耳顺”的第三重境界。

明辨是非,而不屑于和对方争论,坚定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道路,这种境界,能达到的人,毕竟不多。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05.

所谓“六十耳顺”,就是能够听得进人言的意思,六十耳顺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修心”,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别人的批评或者是赞赏;第二重境界是“豁达”,能够不带情绪的看待别人的批评,并从其批评中获取于我们有益的东西;第三重境界是“明辨”,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别人的批评,做到心中有数,却不说破,从而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

人到六十,能够听进人言,并且明辨是非的人并不多,希望您也能有一颗豁达的心态,用“明辨是非”的心境,去面对他人的褒奖,或者是批评。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27 字。

转载请注明: 人到六十,应该心怀坦荡,无畏人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