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道的水是否清澈,与上游生态小流域的环境好坏密切相关。为了给南沙河流域输送优质水源,海淀区水务局正在开展南沙河上游105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果园农田、村镇社区、河道沟渠打造三道防线,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记者今天从海淀区水务局获悉,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下月全部完成。
南沙河是温榆河的支流,整个流域面积为220平方公里,是海淀区的一条重要排水河道,也是观赏性河道。海淀区节约用水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闯介绍,近年来,通过控源截污、黑臭水体治理等措施,让南沙河在一定程度上还清了,但上游流域仍然存在生态退化等问题。为此,海淀水务局启动了南沙河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涉及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涵盖6条小流域,面积占海淀全区24%。
“这是海淀最大面积的一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而且是从点、线、面的角度同步综合治理,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张闯告诉记者,治理工程分为农田绿地生态修复区、人居产业生态治理区、河道沟渠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通过面源污染防控、雨水径流调控和河沟道生态修复三大类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在南沙河上游,有550亩距离水系较近的果园和农田,肥料、药剂残留可能随着农田径流流入附近沟渠。为此,海淀区水务局与农业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精准控肥减药措施,并通过沟顶拦截、沟坡削减、沟床净化等措施,让干净的农田径流排入沟渠。
“现在很多村庄都存在路面硬化的问题,雨水无法自然下渗,流入沟渠,无形中给下游沟渠增加了行洪压力。”张闯以苏家坨镇车耳营村为例,引入“海绵”概念,利用村口建设的雨水调蓄池,让村内路面雨水汇流进调蓄池,一方面减少了进入沟渠的污染物量、减轻了下游行洪压力,还为本村提高了雨水再利用率,存下的雨水可以养鱼、绿地浇水等。
在南沙河上游区域,有总长7.1公里的11条沟渠,针对这些沟渠存在的污染源类别多、水质较差、生态退化等问题,海淀水务局在对河道两岸的控源截污和内源清淤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生态跌水、多塘湿地、植被恢复等技术,改善河流水质,促进水体生物与生境多样性恢复,实现沟渠水质和生态功能提升。
截至目前,海淀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整体工程的60%,其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沟渠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近70%。工程预期在8月底前全部完成。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晓彦
编辑:蔡文清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