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会上传来一个好消息: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从2018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全力组织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与此同时,相关养殖场户的日常生产管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攻关的具体进展和近期防控情况如何?记者梳理了疫苗研制的相关情况,并采访科研人员。
接种疫苗的母猪和仔猪,目前状态良好无异常
去年,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团队成功分离出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了条件。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攻关团队相继完成了非洲猪瘟疫苗创制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中间试制工作,一株基因缺失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那么,符合试验条件的候选疫苗,是如何层层筛选出来的?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介绍,候选疫苗相关的质量标准还有很多,实际筛选过程也极其复杂。在研究中,一些前期候选疫苗在猪体内连续传代发生毒力返强,这样的候选疫苗不符合生物安全标准,就被淘汰了。
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出,疫苗株进入一重重“考验”是十分慎重的。这一疫苗株于2019年12月通过国家评审,批准开展环境释放试验;2020年3月获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获准在黑龙江、新疆和河南三个养殖基地开展临床试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按照批准的试验方案,科学严谨推进,取得初步结果。
攻关团队克服地方极端低温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于3月份开始开展疫苗环境释放试验。按照临床试验方案,攻关团队于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等三个基地启动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猪共计约3000头。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主要选取商品育肥猪,观察仔猪接种后各方面的表现,并检测疫苗毒是否存在体内持续感染、是否向环境排放,判断是否存在风险,或造成其他副反应,进而形成安全性的一个综合判定。” 步志高说。
在安全性方面,截至目前,疫苗接种仔猪生长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状况;疫苗接种母猪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表现,无异常发情、无流产。免疫猪体内疫苗毒可被快速清除,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后大部分母猪已产仔,免疫组与对照组产仔、死胎率无显著差异。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量化指标,也就是死淘率。目前累计观察了2个猪场,这一指标都没有超过1%,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有力支持证明了疫苗在田间环境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步志高说。
目前,临床有效性试验正在进行中。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科研攻关的统一部署,按照动物疫苗生物安全管理和兽药评审要求,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各项工作。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疫苗创制研发进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步志高表示,接下来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的扩大试验,在更多省份开展更多试验,扩大试验地域,并增加试验规模。
防控管理逐步走向常态化,从圈舍到餐桌筑起“安全网”
其实,不光非洲猪瘟疫苗创制工作正不断推进,我国生猪生产防控管理也在提档升级,为生猪从圈舍到餐桌筑起“安全网”。
“现在我们管理人员已经全部迁出厂区。对养殖场员工,采取松出严进的管理手段,他们每月集中休假回来,都要经过严格规范的消毒、洗澡,才能见到一头头生猪。”山东德州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公共事务负责人纪宝全介绍。
非洲猪瘟疫情后,公司前后累计投入3亿元,建立了一套全产业链协作防控机制,全渠道多级阻断疫情传播。对饲料厂实行生物安全等级分区管理,饲料投放前经过85℃高温处理;人员入场经过两次隔离、三次洗消;在新建的中转站,场内场外车辆严格分开,入场物资批批检测,集中消毒。
同样,位于烟台的龙大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从外围管控区、隔离区、生活区再到生产区、生态后院,均配套实行了防控管理措施。副总经理张瑞说,在尚无有效疫苗的情况下,防控主要以隔离、洗消为核心,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山东是养猪大省,疫病防控与生产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唐建俊说。山东省综合运用种猪直补、保险提标、贷款贴息、标准化改扩建等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在全国,一项项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落实不放松。今年全国先对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进行一次全覆盖检测,对500—2000头的规模场按比例随机抽样检测,确保对生猪调出大县、规模猪场和高风险区域做到检测全覆盖。
同时,各地督促规模养殖场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要求,把好出栏检疫关,强化屠宰环节监管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风险管控,继续推进分区防控,防止疫情反弹。
一季度生产势头向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301万头
随着一系列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落地,今年以来,全国生猪生产不断向好,生猪产能在加快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了301万头,今年3月末比去年9月份增长13.2%。
专家介绍,能繁母猪存栏量是重要的生猪产能指标。一头母猪从仔猪开始,约8个月左右具备生育能力,配种后经过114天妊娠期,产下猪仔,一般一年两胎。一般而言,平均一头母猪每年能产出25头猪仔。所以,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无疑是产能恢复的一个标志。
生产势头向好,防控更不能放松。
“当前,生猪生产正在加快恢复,种猪和仔猪跨地区调运需求持续增加,非洲猪瘟跨地区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其中最突出的隐患就是不使用备案车辆、生猪未经检疫、未佩戴耳标等违法违规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今年以来,全国报告发生15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其中大多涉及生猪违法违规调运。为有效控制非洲猪瘟跨区域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从4月初开始,开展为期60天的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近日又联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共同行动,把专项整治升级为“百日专项打击行动”,具体举措包括织密以省界、重要枢纽及县域内高速公路出入口为重点的监管网络,健全固定站点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等,以更加有力地防控风险,形成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通过运输环节传播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