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俊凯正在进行车辆驾驶室翻转。
赵佳庆摄
他是个肤色黝黑的东北汉子,接受采访时有些腼腆。
但是,他在修理车间时,便是另一种状态——翻车头、上扳手、下螺丝、钻车底,跪姿、侧卧、仰卧切换自如,与身边的战友谈笑风生。一个人、一个车间、一套修理工具,便构成他的“小世界”。
初中毕业当兵的他,在部队修车23年,修出了“名堂”:革新和发明了10余项设备工具,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立过一等功,曾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等荣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20余次重要行动中,检修车辆8000余次。
他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团修理技师张俊凯。如今,40岁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二级军士长。回首23年的当兵路,张俊凯说:“修军车,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修理工是铁骑的守卫者、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颗螺丝”
骑兵爱草原,水兵爱大海,飞行员爱蓝天,要问张俊凯爱什么,他一定会说,修军车。
初中一毕业,张俊凯就报名当兵,下连后被分到了驾驶岗位上。跟着一名有经验的老班长,张俊凯进步很快。
在他刚下连那年,弟弟由于车祸不幸去世。肇事司机因为不懂修车,没把刹车失灵的征兆当回事,最后酿成事故。而不久后的一次演习中,由于张俊凯不懂修车,驾驶的车辆“趴窝”后未能及时排故,延误了战机。这两件事,让他决心转岗修车,保障车辆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
“驾驶员驰骋疆场,威武风光,但修理工是铁骑的守卫者、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颗螺丝,微小但很重要!”决定要干修理工时,他这样对战友们说。
这个工作很苦很累,让他坚持下来的,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和对军车修理的热爱。“把故障车辆修好,驾驶员高兴得像过年,那时我心里真有种特别的成就感,觉得自己是部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张俊凯感受到修理工作的价值。
爱人李宏回忆刚和张俊凯相识的场景,“他穿着一身修理工衣服,满身汽油味,脸和衣服上都是污渍。”李宏本以为,他朴素憨厚,第一次见面没来得及换衣服,后来她发现,每次见面他都是这一身工装。“他对车有感情、对军队有感情。”李宏说。
在张俊凯心里,修军车已经成为他神圣的使命。他深爱着这项工作,牵挂着每一辆军车。他说:“对修军车的热爱,停不下来。我对军车舍不得,离不开。”
“不管啥车,只要部队有,我就要会修”
入伍23年,对汽修的专注与坚守,让张俊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渐渐赢得了汽修领域“士兵工匠”的赞誉。
匠心,源自张俊凯骨子里的犟脾气。认定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不管啥车,只要部队有,我就要会修。”张俊凯说。为了解军车,他白天跟着师傅车前车后转,专挑脏活累活干;晚上捧着教材研究故障原因,学习一个原理,就对照一下部件;掌握一项技能,就做一下总结,书籍翻破了几十本。
一个冬天,张俊凯随运输队奔赴草原演习,运输车队在一片树林里待命。战斗在清晨打响,一辆送弹药的车却打不着火。张俊凯一看,机油由于低温凝结成了“糊糊”。修好车,把弹药送到阵地,演练已经结束了!打那时起,他决定,一定要研究个解决办法出来。
想要让机油不凝结,必须隔一段时间启动一次汽车,使其保持一定温度。“驾驶员白天要开车,晚上要休息,哪能隔一段时间起床启动一下汽车?”张俊凯开始研究自动启停装置。
一名初中毕业的战士,搞科研谈何容易。张俊凯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四处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寻求破解之法。
终于,全军第一款适应严寒条件作战环境的“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在他手里诞生了。一年后,该装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从此,张俊凯所在部队的军车,再也没有出现严寒条件下打不着火的情况。张俊凯凭着钻劲,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被官兵们誉为“铁骑神医”。
“抢修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多教会一个人,就多一分保障打赢的底气”
从军以来,张俊凯的修车技术,经历过不少重要行动的检验。他严谨的作风,激励着身边的战友。
每次出任务,他都挑选一两个战友跟学跟训,工作之余,他就在车间里开办小课堂,分享特情处置的经验办法。“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抢修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多教会一个人,就多一分保障打赢的底气。”张俊凯说。
而战友们不仅从张俊凯身上学到了维修技能,更学到了他忠诚担当和追求极致的精神。
一次次现场教学,张俊凯先后教过千余名士兵学员,培养汽车修理业务骨干百余名。他们扎根基层一线、保障战场,和张俊凯一样不急不怠、钻坚研微,向着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而奋斗着。
(魏加升、石飞虎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