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苟晶删帖以维护地方形象,这做法跑偏了

让苟晶删帖以维护地方形象,这做法跑偏了

出生在农家的苟晶,近日向山东省教育厅实名举报,表示自己曾在1997年和1998年高考中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其中1997年顶替者竟然还是自己高三班主任的女儿。在实名举报之后,苟晶陆续接到了地方教育局的电话,对方委婉地表示,希望苟晶能够删帖,因为此举破坏了当地的正面形象。

一个地方在乎自己的形象,这是好事。一般地,有了在乎,就会有爱惜维护自身形象的行动。比如恪守公正,依法依规办事;比如珍视并及时回应群众的意见呼声;比如有错即纠,有错就改,等等。当然,也有以粉饰太平的方式来“维护形象”的。但这不是真的维护形象的行为。将白石灰涂抹在粪土之墙上,用处不大。

地方形象好坏由谁评判?当然是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民意闲谈中”、老百姓的口碑里都有地方形象的评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乎老百姓的期待,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了有力的维护,老百姓交口称赞,地方的正面形象就竖起来了。

地方形象最首要的方面是什么?当然是“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所谓公正,就是公平正义;所谓法治,就是政府行为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一个公正法治的地方,政府也一定会将民意当成改进工作的镜子,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平、合理、有效、规范管理。

那么,苟晶的实名举报信,有没有损害地方的正面形象呢?我看没有。实名举报虽然反映了地方曾存在的有损社会公正的一些问题,但谁都知道,“不以一眚掩大德”。只要对反映的问题处理得当,这个地方的形象不会因为曾经出的问题而受到损害,相反还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这个地方的形象更加鲜亮。如果有人试图抹黑或粉饰地方形象,那几乎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老百姓心明眼亮,是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如果当地有关部门硬要认为网上关于冒名顶替事件的帖子损害了当地形象,那就重视起来,以彻查纠错的方式来重塑当地形象。

面对暴露的问题,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及时主动回应舆论关切,深入调查事件真相,依法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如果地方不在深入调查、严肃查处上下功夫,而是在其他方面做文章,则是跑偏了。在舆论高度关注的风口,在事关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上,任何试图粉饰、遮掩、回避、轻描淡写、舆论推一下动一步的消极处理方式,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反映问题的人,都会极大地消解、损害地方的形象。

地方有关部门给举报者打电话,要求删帖,以维护地方正面形象,这种做法几乎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难道遮住了自己的耳朵,呼唤公平正义的声音就会消失了?难道有关举报的帖子删除后,问题就不存在了,地方的正面形象就得到维护了?即便是删除了网上的帖子,帖子留在公众心中的疙瘩删不掉,人们对举报人的关注删不掉,公众对事件处理的期待删不掉,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删不掉。

以删帖回避掩盖矛盾与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与追求公正法治的时代格格不入,应该摒弃了。只有正视问题,深入调查,严肃查处,才是地方有关部门唯一正确的选择。其他一切不是为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为遮掩粉饰问题的做法,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涌现,引发更多的舆论关注,这些才是使地方形象崩塌的愚蠢之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76 字。

转载请注明: 让苟晶删帖以维护地方形象,这做法跑偏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