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有人说,人生的智慧不过六个字:“懂分寸,知进退”。

人贵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寸把握得当,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01

俗话说:“做菜讲究火候,做人注意分寸”。

做菜时,如果对火候的把握不好,很可能会把菜炒糊了或炒的不熟。为人处世,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很容易得罪人,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而在古代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毁全军覆没”的警世谏言。

佛家也认为,当人在起心动念之际,同时会种下因果。一个人如果动了邪念,也就埋下了祸源,不仅会给自己留下后患,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因此,为人处世把握不好处世分寸,口无遮拦,百无禁忌,轻则惹人厌烦,重则引火烧身。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学习书法。一天,高帝突然问王僧虔:“你和我的字,谁更好?”

王僧虔犹豫了一下,如果说高帝的字比我的好,是违心之言,有溜须之嫌;如果说高帝的字不比我的好,就会让高帝的面子挂不住,弄不好还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隐患。

王僧虔想了一会儿,巧妙地说:“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高帝听了这话后,明白了王僧虔的话中之意,笑了起来,此后不再提此事。

王僧虔巧妙的回答,不仅使他免于直答的尴尬,而且也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使大家都能心领神会,未因“一言不慎”而伤和气,可谓极其巧妙。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勤奋,更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方法和手段,而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洞察,他们知道什么是恰如其分,什么是不偏不倚,什么是见好就收,总之,他们善于把握分寸。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02

做事有分寸的人,通常都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人。当他们与人交谈时,他们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们懂得说话的轻与重、多与少。

而在处世中,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又不让人感到厌恶,总是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从容地周旋于来来往往之中。

在与人办事时,他们懂得因人而异,懂得如何轻松达到预期的目的,达到实际的效果,并给人留下很强的处事能力的印象;在处理问题时,他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知道什么需要冷处理,什么需要热处理,什么时候应该清醒一些,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一些。

他们有着良好的处世心态,能以高标准处世做人,既厚道又精明,得意时不张狂,沮丧时不气馁,可以平静地面对生活之中的得与失。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握这些分寸,他们才能最终成功,或者比其他人更接近成功。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简而言之,凡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更需要把握分寸。

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不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做人有分寸,还要知进退,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左传》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其实,知所进退,何止是“军之善政”。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之中,我们都需要知道知所进退。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赴鸿门宴不辞而别,知进又知退,最终成就大业。

项羽沽名钓誉放刘邦跑路、败走乌江有船不渡宁可自刎,不知进也不知退,千古之下,仅供人一声叹息。

韩信因功求封侯、拥兵不谋反,先不知退后不知进,最终被吕后害死。范蠡功成名就,携美人泛舟五湖,知进知退,乐享天年。

许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进退留转之间的“度”。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所谓的“中行”就是中庸。这是一种调和折中、不偏不倚的态度,其它的两端便是“狂”和“狷”。

“狂”和“狷”都有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狂者易过之,过之则容易冒进,胆大妄为;狷者易不及,不及则会退缩,无所作为。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只有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才能做到进退自如,而进退自如者则可趋利避害,事业可成。

进退间,处处彰显着人生智慧。怎样进退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进退是一种分寸。做人有分寸,知进退,才能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写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愿给更多的人带来正能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24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庸为人,懂分寸,知进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