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小净兴致勃勃地去幼儿园接侄子,却差点在幼儿园跟别的家长吵架。
原因是一个小朋友家长对小侄子说不是妈妈来接送,肯定是妈妈不要他了!
看着小侄子脸色都变了,当场我就火冒三丈,差点跟那个小朋友的家长吵起来。
如果是相互熟识的大人,开玩笑可以,但是在几岁的孩子面前,有些“玩笑”他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更应该重视起来,因为语言伤害,已经成为伤害孩子的主要暴力来源。
2
“你妈妈不要你了”
这句话有多常见?应该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听过。
小时候也经常有人跟我这么说,“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一句玩笑话,说就说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句话曾经造成多大的惨剧你真的知道吗?
这个新闻曾经在网上很火:
这个邻居刚生了二胎男孩2个多月,大宝是个女孩才7岁,一天中午家里只有妈妈和两个孩子。妈妈要上厕所,让小姐姐帮忙带一下小宝宝,没多久听到窗外“轰”的一声,随即听见女儿的惊叫声。妈妈从厕所出来跑到阳台,随即狂奔到楼下,看到小宝的尸体时瘫倒在地。原来是大宝将二宝从8楼丢了下去,二宝当场没有了生命迹象。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玩笑”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没有“欺骗”“虚假”的观念,他们无法分辨大人的“玩笑话”。
对于大人的信任,有时候这样恶心的“玩笑话”会让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小孩子没有办法辨别真伪,同样的话他们反复听到多次后,会自然的相信“爸爸妈妈真的不要我了”。而为了夺回爱,便会自己做出一些无可挽救的举动。
这样的惨剧,你还想发生多少?
3
“你是垃圾桶捡来的”
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段化身十万个为什么的时期,经常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包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而作为观念保守的父母尤其是老一辈的,经常会用“捡来的”这类回答来搪塞孩子。
以前弟弟在小时候真的相信了这样的话,因为不听话被爸爸打了一顿之后非常伤心,觉得一定是因为不是亲生的才这样被打。
随后就收拾小包袱准备离家出走去找“亲生父母”。当时幸好还没走出小巷就被邻居家的动画片吸引住了看了一下午,不然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关于生命是如何诞生的,现在也有很多儿童绘本涉及到这样的主题,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好好说明,及时避免在孩子内心留下创伤。
学习正确的知识不需要害羞,告诉孩子他因爱而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4
“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这是一个提问率100%的问题!
也许是亲戚,也许是邻居,也许是朋友,总会有人笑眯眯的问着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然后看着你左右为难的样子哈哈大笑!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回答出了一个范本!
但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做到这样,很多甚至会因为回答不出来而哭泣。
问出这样的问题的大人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回答呢?反正肯定不是都喜欢!
如果你只是为了取乐而问出这个问题,那以后还请不要这样子,无端端给小朋友带来苦恼。
5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孩子最大的对手不是自己,是那个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可能也跟国人不善表达感情有关,很少会有家长会夸自己的小孩“你真棒”“你真厉害”“你做得很好”。
但不擅长鼓励教育并不代表就要实行“打击教育”。通过赞美“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自己的小孩,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自己的孩子成长。
不可否认,来自父母的客观中肯的建议、批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成长的过程中,鼓励和肯定同样不可缺少。
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能让孩子更自信、更勇敢地去尝试,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打击式教育会让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疏远。
因为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打击远远要大于一个陌生人给予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表现不自信,严重点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
作为父母,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感受父母的爱,感受到被重视,被肯定,被期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且对自我有了感知。他们懂得少,但不是没感觉。
你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小孩,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我们可以互相改进,不要互相伤害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