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蔷薇 | 作者
欧小宅、虫子 | 编辑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不敢麻烦别人”。
《乘风破浪的姐姐》炸了。上线仅一周,飒、野、美的风格圈粉无数,每一位姐姐都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轮番被热议。
其中有一位争议颇多,那就是黄圣依。在众多的吐槽点中,网友DISS最多的是:她怎么要求这么多?事儿精本精吧!太败好感了!
确实,在节目中,黄圣依有几处“与众不同”的细节表现,比如:
第一,发现裙子勒得太紧,原本排序靠后的她,主动提出想和别人调换顺序,最后和蓝盈莹互换,第四个上场。
第二,由于节目没彩排,前面三位上台之后,都是默默顺从导演安排。到了黄圣依,音乐刚响起,就因耳返声音太大反复喊停,要求节目组调整后,才重新开始表演。
第三,姐姐们录制节目到深夜,一个个又饿又困,黄圣依直接用麦呼叫导演,请他们安排送牛奶补充体力。
在很多人看来,“不麻烦别人是一种美德”,像黄圣依这样“自私”,就是仗着自己的咖位耍大牌。
当然黄圣依在网上被诟病的,还有她请别人帮忙,却不说谢谢的细节:
比如,黄圣依喝完水,顺手就把空杯子递给孟佳,没有一句谢谢;
和蓝盈莹换完演出顺序,也是一句谢谢都没有……
(如果谢谢不是被节目组剪掉的话)
这种不礼貌的做法先抛开,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了不麻烦别人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在另一档热播综艺《婆婆和妈妈》里,林志颖妻子陈若仪,在婆婆面前,就特别能“忍”。
努力做各种家务,笑着接受婆婆的挑剔,并承诺:要做得更好,做到婆婆满意。
有一次婆婆家来了客人,她忙里忙外,没有一丝怨言,却在接到自己妈妈电话时,所有情绪集中爆发,瞬间泣不成声。
搞得林志颖当众质问宾客:为什么把老婆弄哭?
她对着镜头泪如雨下“觉得婆婆太挑剔”,却从来不当面沟通自己的想法,在婆婆面前永远是顺从,而背地里永远在崩溃。
陈若仪有需求吗?当然有,她希望婆婆不那么直接、挑剔,也想在累到不行的时候,好好歇上一会,更渴望得到婆婆的认可和夸赞。
从心理学上来说,需求是一种内心的冲动和欲望,也是生命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需求被压抑时,自我功能和生命活力其实是被削弱的。
这会带来好几种情绪:委屈、不甘、郁闷、愤怒、无助,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也随之一同被压抑下去。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所以,陈若仪的“逆来顺受”和“不敢表达”,并没能为她争取到更好的婆媳关系,反而酿成了一场场“风暴”,把关系搞成了“灾难”。
相反,在另一组被全网夸的婆媳组合中,伊能静就很懂得表达需求。
吃饭时,她提及在家里按照一家人不同的要求做饭很辛苦,委婉地求表扬。
可惜,直男秦昊没听出来,反而吐槽:也不是每天都这么做,只是偶尔。
伊能静脸一沉,明显不悦,干脆换成直接表达:“你俩就一直不赞美我,没有体谅过我的辛苦。”
一个脸色,一句话,把情绪和需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先表达“我想要的”,要不要得来另说,至少我不给自己添堵。
结果是,婆婆很快应声给予了肯定和安抚,伊能静满足又开心。
这样,能量在关系中就是流动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舒展,相处起来更轻松。
而回到现实层面,不敢表达需求,还可能会影响到实际利益,反过来又会强化自我攻击。
比如,在黄圣依之前表演的那三位,就遗憾地表示“我没说(耳返问题),我不敢”,后悔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么不敢表达需求呢?
其实“怕麻烦别人”只是一个幌子,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害怕体验被人拒绝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一个朋友,和老公结婚一年,看上去挺恩爱,突然有天扔下一封长长的分手信,闹着要离婚。
老公看完其中罗列的十几条“罪状”,目瞪口呆,尤其是有两条:
老公表示很无辜,因为这些情况,平日里她从未提起。
朋友却说: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不想给你添什么麻烦,合不来就分开好了。
如果和老公提需求,会有被拒绝的可能,而放在分手信里,借着离婚提出来,就不再是需求,而是一种“控斥”,只用发泄情绪,不必在意回应。
这样的逻辑也存在于很多伴侣之间:平时不好好沟通彼此的需求,吵起架来不满、怨恨满天飞。
在争吵中,未表达的需求都变成了指控,虽然伤感情,却意外地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吵完架后往往会舒爽一阵子,直到下一轮积攒的需求爆发。
这些其实都是在防御“对方接不住自己需求”带来的恐惧:一种来源于童年时期、没被父母“好好接住”而埋下的创伤。
比如我的朋友,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独自抚养她已经筋疲力尽,很少对她有足够的耐心,且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
朋友如履薄冰,她不敢和母亲提要求,因为很少能被满足,还要被骂“麻烦精”、“不懂事”。
拒绝和嫌弃,让小小的她感受到耻辱、不被爱,进而体验到无价值感、被抛弃感——原来表达需求这么可怕。
将母亲这个客体内化之后,朋友遇到每一个人,潜意识都会认为对方接不住自己的需求。她自动关联出相同的互动模式,用压抑来回避焦虑和痛苦。
相反,敢于表达需求的人,则是内化了一个好客体,对于他们而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剧本。
就像黄圣依,家族显赫,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后来又嫁入豪门,被老公宠着,一呼百应, 一路来“被稳稳接住”的经历浇筑成她的信念:
我的需求,值得被尊重、被回应、被善待,因而我可以自由表达。
问题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还有改变的可能么?
其实,童年只能困住未觉醒的人。觉醒,是改变的第一步。
关于改变,有几个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
① 一种底气
如果说黄圣依的底气来源于“先天优势”,那么伊能静的底气,就全靠后天打磨。
伊能静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父亲抛妻弃子,她14岁就被迫赚钱养家。
所以,在和庾澄庆的9年婚姻中,为了维系脆弱的安全感,她极尽全力地讨好,一味隐忍和妥协,却依然以离婚收场。
庆幸的是,苦难赋予了她觉醒的力量,她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学习接纳自己、爱自己。
五年之后,当比她小9岁的秦昊出现在生命中时,已经能坦然地说出:“我更年期的时候,他仍旧年轻帅气,但我相信他会爱我的内在。”
这就是底气。只有爱自己,才愿意相信自己也被别人爱着,你和你的需求才会变得有分量。
重生之后的伊能静,在各种关系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我,活得越来越有活力,也越来越招人喜爱。
② 一个边界
当然,不排除表达需求之后,依然有被拒绝的可能,这时候“边界意识”非常重要。
运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视角:我表不表达需求是我的事,而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们各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这也就意味着,我有表达需求的自由,同时也允许你有拒绝的自由。
在这个前提之下,“麻烦别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当你的需求超过了你们的关系,或者当对方感觉到难以满足,需求自然就会被拒绝。
如果没被接住,就要练习接住自己:需求被拒绝,不代表我被否定,我依然是好的、值得被爱的。我们的关系也依然是OK的。
③ 一些机会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看见”的能力。
遇见一个人,开始一段新的关系之前,要有意识地提示自己:Ta是一个全新的人,不一定就不能接住我的需求,我不能被过去的恐惧困住。
只有给自己一些机会,去看见真正的对方,进而去尝试被接住的感觉,和现在回应你的新客体建立深刻的联结,改变才可能在新的体验中发生。
最后,回到黄圣依,要求太多,真的错了吗?我认为要分情况:
若是利用咖位,逼迫他人满足自己不合理的需求,这是在耍大牌;
而在节目中,她提的几次需求,虽然有些自我,却合情合理,既维护了自己,有的也顺带帮助了其他姐妹,这是拥有强大自我的表现。
能恰当、自如地表达需求,才能享受自己、享受关系,祝福大家都有一个畅快、舒展的人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