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巴黎气候大会 国人为何缺乏兴趣2015.12.2日

11月30日至12月11日巴黎举行气候大会,会议目标是拟定一项具有约束性的协议

  一项基于40国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最不关心气候变化

  关于气候问题,中国政府层面做得相当充足,但普通民众越来越缺乏兴趣

  中国政府为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也做了充分准备,去年底中美双方达成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公布了各自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领导各国在此次巴黎会议上达成成果。今年年中中国政府又宣布了一项新的承诺,尽管中国的减排计划还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积极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受到肯定。巴黎气候变化谈判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发布了一份900页的最新科学评估报告,由550名科学家和专家撰写,进一步承认了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给中国带来的环境影响。撰写者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张海滨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中国人对气候问题的关注5年间大幅降低与政府层面的关切不同,中国普通民众却对气候变化越来越缺乏兴趣。国际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公布了一项基于40个国家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有18%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40个国家里比例最低的。并且,18%这个数字,相比起2010年同样的调查有了大幅度降低,当时的数字是41%。

  从新闻舆论和社交媒体的表现也能轻易看到这样的趋势。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时候,相当多的新闻媒体还把其当作大事件来报道,不仅制作宏大的专题,还派了很多人去前线采访。而如今各大新闻网站首页对于这次巴黎会议,除了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会的动态,根本就没有几条消息。社交媒体上人们也对此漠不关心。

横向对比,中国大陆地区民众对气候问题的关心程度是40个国家中最低的(据皮尤研究中心)

  相比之下,本来对气候问题也不感冒的美国人,近年却对此有了更多的关注

  关心国际事务的网友会知道,气候变化议题,是近年国际事务中相当重要的议题,此次巴黎气候大会,目的是让全球各国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这份协议对应对气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从参与的各国元首名单就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有多重要,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前不久产生重大争端的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国总统普京和埃尔多安,也都参加了会议。

  按皮尤的调查,一些其他国家的民众对气候问题的兴趣也在降低,但都不像中国的跌幅这么大。一些国家的民众甚至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有所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美国向来被认为是对气候问题和减排缺乏兴趣的发达国家,但近年来不仅民众对此有了更多的关心(不过经常有一些反复),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变得十分积极。总统奥巴马多次号召美国人要更多地关心气候问题,这次巴黎会议上,奥巴马更是明确表态,“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领导人,我本人来这里要说的是,美国不仅认识到我们在制造这个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而且我们欣然接受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承担的责任。”

  美国人对气候问题兴趣的提升与党派之争有些关系,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对气候问题越来越积极,而共和党则越来越不承认气候问题。在美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态度,有狂信者、夸张者、温和派、怀疑论者和否定派等等,吵得不可开交,也提升了问题的关注度。

  而在中国普通民众间,对气候问题大部分都是无动于衷或不了解的人,更不要提有多少“行动者”了。

  中国人对气候问题缺乏兴趣的原因是太过“实用主义”

  雾霾问题是国人首要关注的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人对气候问题是如此地缺乏兴趣?答案并不复杂,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传统有很大关系。首先一点是,近几年来,中国人更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越来越可怕的雾霾。比起难以感知的气候变化,雾霾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明确得多的挑战,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引发的巨大反响,说明了国人对此的关心。而一般人相信,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西方人的问题”——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态度总监Bruce Stokes相信这就是中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不感兴趣的原因。

相比起气候变化,中国人更关心的是雾霾问题

  如果告知国人,雾霾问题与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情况是否会有不同?哈佛大学一位知名科学家克里斯·P·尼尔森去年曾介绍过了一个新的气候假说(经过了必要的简化):随着地球变暖,被称为“西伯利亚高亚”的高压冷空气系统将减弱,这个系统影响到许多地区,包括中国。这就意味着能将雾霾吹走的风会减少,从而会导致更多的雾霾。而雾霾会降低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能力,让地面温度降低。其效果是因热对流而产生的降雨也会减少,而降雨本来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污染。从而导致一个复杂的恶性网络。


  这个假说还未证实,但如果成为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说不定会成为中国人应付气候变暖的动力。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关注的只会是雾霾,而不是气候变化。

  从近几年的形势看,气候问题确实算不上紧迫

  导致国人未更多关心气候问题的原因,还在于这些年来全球变暖未能确切地被民众所感知,这也是个全球普遍性的问题。因为尽管极端天气确实是增加了,但人们并未明确感受到在变热,甚至极端寒冷的天气反而多发。而以往全球变暖宣传中的一些现象,如北极冰盖消失、海平面上升淹没小岛和沿海区域、以及引发大洪水等问题,也并未显著地出现。

观测显示,最近十余年气候变暖出现了“停滞”

  这一情形,与近年被广泛认知的“全球变暖停滞论”有关。人们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但从那以后,气候变暖趋势就莫名停滞下来。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3-2014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10年平均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0.04 ℃。对于观测数据和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很多气候学者都承认全球变暖存在“停滞”现象。这也让很多“全球变暖否定论”有了市场——但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学界依然认为全球变暖仍在发生,在一定时间可能会恢复原来的速度,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挑战依然严峻。

  但不管怎么说,切身的危害感受不到,人们就自然就容易“短视”了。基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传统,要求长期关注这么一个比较“虚”的气候变化问题,显然是有些不切实际的。

  更深层的原因:在应对气候危机上可以“搭便车”,因此不是问题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危机的难处,更多可以归结到“搭便车问题”。这即是说,只要有人愿意承担改变现状的成本,去努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旦扭转了危机,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好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搭便车”,让别人去辛勤工作呢?

  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协商干预,气候问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求人们自愿去应付这个问题是徒劳的,比如通过拼车或骑自行车上班来削减排放量,或者个别政府制定法律法规,都只有少部分国家和民众愿意去这么做。但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不会持续地采取措施。信奉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在这种问题上向来愿意搭便车,因此不可能指望民众付出多少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基于国家利益博弈而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效果也会变得有限。

  “实用主义”无法应付气候问题,人类需要理想主义者

  战胜气候危机的希望在于“理想主义者”,中国何时有更多这样的人?

  那么,气候变化问题还能有办法解决吗?这次巴黎气候大会是一次重要的努力,但这种以外交为中心的气候谈判,已经让很多担忧气候变化的人多次感到失望。《京都议定书》的失败就不用多说了,吵吵闹闹的哥本哈根会议也没有达成实质性的成果,美国国务卿克里去年12月在秘鲁利马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总结了外交政策的现状:“我们仍然在一条导致悲剧的道路上。”所以,对于此次巴黎会议是否会达成有实质成果的协议并得到严格执行,很多人并不看好。

  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应付气候问题?存在这样道路,但却不能指望“实用主义”者。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罗伯特·席勒今年介绍了一个战胜气候危机的希望路径:理想主义加经济学。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许多人使用自行车出行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

  所谓“理想主义者”,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愿意主动采取许多个人行动,从小处着手,去拯救气候。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大部分都在欧洲,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丹麦政府说,哥本哈根已经促使其一半的居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半个世纪之前,全市居民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几乎都有汽车依赖症。但作者指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许多哥本哈根居民出于道德原则作出个人承诺要骑自行车而不是开汽车,即使这对他们来说是不方便的。

  这样的人结合成社区,便有望战胜“搭便车”问题。这符合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她主张用多中心的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在全球的规模而且要在各个规模上采取行动,包括小的社区,也包括整个星球。

  当理想主义创造了一个改变的环境时,好事就会发生。再结合明确的经济学措施惩罚坏的行为,就有望产生效果。

  中国何时会出现大批的理想主义者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188 字。

转载请注明: 今日话题:巴黎气候大会 国人为何缺乏兴趣2015.12.2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