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骑行火了,城市堵了?

由 卯秀珍 发布于 综合

文 | 王远方

据媒体报道,最近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出现在城市与郊区的道路上。这里面既有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更有不少专业级别的山地车、公路车等。绿灯亮起,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瞬间驶向城市的各个角落里。

除了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需求外,自行车骑行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它既满足了年轻人的健身需求,也提升了人们生活的广度与社交圈的维度。然而,不少自行车却“堵”在了城市的阡陌交通网里。缺少专用车道,或者与电动车、机动车挤在一条道上,不少人都在感叹,城市自行车的这条道路并不顺畅。

说到底,自行车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这样的变化曾被视作是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表征。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自行车,今天再次充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当城市的道路更加宽阔时,自行车的通行反倒成了个新“症结”?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城市里,地下通道、高架桥梁等工程都在提升着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当机动车行驶得越来越快时,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是否又能跟得上呢?自行车所能抵达的街角巷尾是否足够通畅?现实的自行车道又是否管理到位?其实,这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问题。

面对自行车热潮的出现,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中以机动车路权为主导的思路就需要及时做出调整。社会为机动车的通行制定了条框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标识系统,通衢大道缩短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但对于自行车来说,专用车道、城市绿道的建设并不是全部,与之相应的交通规则制定和车辆管理措施都要跟得上。今天,我们不应当让自行车的队伍在城市交通的这盘棋局中去自适应,而是应当为自行车留出规划的空间。

此外,还应注意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行车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通勤与健身。从骑行出发,再到拍照打卡,一次骑行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交链条,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赋予了骑行更加丰富的意义。在城市公园里、郊野地区为骑行者开辟专用通道,实现骑行的连续性,提升参与者的体验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骑行的社交圈里。其实,这也是人们生活面貌的一种积极反映。

因此,自行车虽小,但这个问题并不小。看似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新的社交生活模式的出现。而其背后与原有城市交通格局、公共设施配套之间的矛盾,正在愈发地凸显。今天,当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新时尚的时候,城市也应当拿出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城市的规划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给新的可能性保留空间,这也是一种应有的思维模式。

文字:王远方

图片:北京日报

朗诵:王茜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