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其主人公指的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及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出征讨伐张角,因天气炎热,骄阳似火,部队在弯曲的山道行走,严密的树木和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速度慢了下来,有几个体弱的竟晕倒路边。曹操看到这情形,心里很是着急,担心贻误战机,悄悄询问向导附近水源后发现路程太远,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后他看着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脑筋一转想到了办法。一夹马肚快速赶到队伍前面,指着前方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指鹿为马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主人公指的是秦朝二世时期的丞相,历史上的著名宦官赵高。
在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赵高自知权利大,想要检验朝官是否俯首听命,便在朝会时献上一只鹿,并说它是一匹马。胡亥虽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板起脸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人沉默不语;有人害怕赵高而回答是马;也有人则据实而言。事后赵高阴谋杀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从此,人人自危,没有人再敢说赵高有错。
四面楚歌用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其主人公指的是项羽,项羽是秦末时期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道:“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用来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其主人公指的是项羽,项羽是秦末时期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负荆请罪用来表示真心诚意的向人道歉。其主人公指的是战国末期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赵国大将军廉颇。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功劳重大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认为自己领兵打仗功劳更高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因此对蔺相如官位高于自己感到不服,扬言定要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知道后,时常避开与廉颇碰面,门客对蔺相如的做法感到不解,向他询问,蔺相如就对门客说到:秦王之所以不敢派兵来攻打赵国的原因是怕我们两个人,如果这时我们因为这些私事争斗,到时要怎么保家卫国呢?“廉颇听到蔺相如这番话后感到羞愧,便裸着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两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其主人公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赵括自幼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其主人公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大家匡衡。
匡衡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但他白天要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却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闻鸡起舞用来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的精神。其主人公指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东晋名将祖逖。
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他连忙把刘琨唤醒,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声,便起床练剑。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卧薪尝胆用来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其主人公指的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羞辱勾践,让他与喂马的奴仆一起工作,越王忍气吐声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对吴王尽心伺候。吴王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允许他返回越国。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后,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完璧归赵用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其主人公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后提出愿意让出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赵王与大臣商议后同意交换,但担心上当,便召见蔺相如,蔺相如当即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若赵国得到秦国城池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却不见秦王割让城池,便骗说宝玉有瑕要指给秦王看,拿回宝玉后他站在柱旁怒骂秦王不守信用,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后再按协议交换,否则将自己脑袋与宝玉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无奈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住处后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