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我国,总能看到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欧美国家却不多见?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养老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是居家养老,还是住养老院,不仅是老人自己的纠结的问题,也是晚辈们无法做出选择的问题。
在这个艰难的选择题背后,潜藏着的是另外一个社会问题,我国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年人数量在增多。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住在养老院,这都已经成为了常见现象。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更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是亲情和工作的两难选择。稍有不慎,就会被戴上“不孝”的帽子。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普遍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欧美国家并不多见。日本的一对医生夫妇,在走访了欧美的主要国家以后,发现在欧美几乎没有卧病在床的老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差距?
我国的慢性病人数高,根据报告显示,我国从1991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慢性病而离世的人群一直在成比例上升,城市高达85.3%,农村高达79.5%。慢性病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在发展之中却会造成多种器官的损害,甚至使人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直接使得我国卧病在床的老年人人群数量增多。
欧美国家的慢性病几率就少了许多,从1963年到1980年,其心脑血管相关的慢性疾患,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没有了这些慢性疾患的纠缠,是欧美国家很少有卧病在床老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因素是生活观念,欧美人在崇尚自由,在知道剩下的日子不多后,他们会选择旅行。一是不给子女增加负担,二是为了让自己余生的人生更为精彩,也就减少了卧病在床的人数。而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说法。如果有选择,大部分人在老年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了结余生。卧病在床的老人人数差距,也就逐渐形成了。
对待疾病的态度不一样,欧美人在得知有病以后,更为积极一点。即便是大病缠身,也不愿让自己浑身插满管子,更不愿走到要人在身边喂食的地步。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毫无自由可言,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更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侵犯。
在我国则不一样,老人的选择权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子女手里。更多的老人在发现得了病后,后续的人生如何选择是子女说了算。身背“孝”的重任,无须过多考虑,都会选择继续救治,直到实在无法挽回。
本意也许是好的,但也要照顾老人内心的想法。不是每个老年人都愿意在床上度过余生,或者是浑身插满了管子,接受各种手术的折磨。也许这个时候的老人,更想要接触到阳光,更想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是选择在阳光下离去,还是躺在病床上在痛苦中走到终点,每个人都有进行选择的权利,在社会走到今天,“孝”的含义不应仅仅是给老人端茶送水,照顾卧病在床的父母,更应该是尊重老人的每一个选择,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余生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