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说:父母的双手不该是用来打孩子的,而是应该用来拥抱他们的。
为人父母愿意把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可是在管教孩子时,相较于耐心地沟通,父母们更相信打一顿,更容易让孩子听话,于是在讲究亲子平等的当下,棍棒教育仍然普遍存在。
在管教中,父母们确信打骂可以轻易地让孩子“服软”,他们更愿意标榜打骂教育的成功,可是殊不知,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打骂,消耗了父母教育的真正价值。
老人住院被儿子殴打,群众指责其太不孝,儿子一句话让所有人沉默
那天在医院,看到一名男子在护理生病的父亲时,突然对父亲大打出手,老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只能任由着儿子打骂。
儿子突然的暴怒,很快就引起了同病房里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边阻拦一边指责儿子的不孝——
“老人养你一回不容易,你怎么下得去手呢!”
“你这才护理几天就不耐烦了,你小时候可是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
“如果你再打老人,我们就报警,让警察来收拾你这个混蛋!”
大家情绪越来越激动,而殴打老人的儿子,却连一句话都没有回嘴。
就在大家都以为老人的儿子,是自知理亏而不敢说话时,老人的儿子哽咽着说道:“我小时候挨打时,你们怎么不出来指责他打骂孩子呢!我被打得进了医院时,你们怎么不说他打人是不对的呢!”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的儿子就已经泪流满面了,而在场的其他人听后也都闭上嘴沉默了,父母教育的不恰当,真的有可能会坑了孩子一辈子。
打孩子是为了管教,当孩子挨揍后有这些表现时,父母就该停手了
一、默默流泪,全身颤抖
显然这是一种孩子身处于恐惧之中的表现,对于父母的打骂很是害怕,在他们眼中慈爱的父母,变成了随时可以将自己吞没的怪兽。
二、不肯认错,边挨打边顶嘴
面对“倔强”的孩子,父母的挨打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奏效,于是孩子越是咬牙硬撑,父母打得越用力,孩子不肯认错时,父母的打骂就成了暴力教育的显现。
三、被打以后,流露出怨恨的眼神
父母们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忘性大”,亲情是打不断的,但是当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怨恨时,亲情的链接很可能正在慢慢地出现裂痕。
打孩子的“后遗症”,远比父母想象的要糟糕,请收回打孩子的手
1)破坏了亲子间的亲密感
当父母扬起巴掌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看法便会悄然发生改变,他们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也变得越发地疏远了,亲子间的亲密感,在父母的打骂中被破坏殆尽。
2)教会了孩子暴力沟通
真正的亲子沟通是双向的语言表达,父母和孩子都有阐述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但是当父母习惯靠打骂来解决问题时,受到父母的打骂影响,孩子只会潜移默化地习得了暴力沟通。
3)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犯错时,虽然这时常会令父母感到头疼,但是不得不说,孩子每一次犯错都为父母提供了教育的契机,当父母只会通过打骂来发泄情绪时,孩子从中多获得的教育引导微乎其微。
聪明的父母不靠暴力来解决问题,管好孩子不一定要靠打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给予其适当的惩罚,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惩罚和打骂是不等同的,父母有必要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设定能够引起孩子情感触动的惩罚,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用。
当父母被情绪所裹挟时,他们所输出的教育将会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首先确定,自己的情绪是理智而冷静的。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听父母的道理,那是因为父母没有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所以当父母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道理的阐释时,教育才更加有机会被理解和接纳。
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仅仅凭借这暴力来让孩子屈服,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很愚蠢的。
留言板话题:大家对于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