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孔雨童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今年9月起,孩子们要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
劳动课曾经出现在很多70、80后的课堂之上,拾棉花种树、缝衣服做手工……表彰优秀学生的奖状上一度也是会写足“德智体美劳”五个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课渐渐隐去身影。现下,它又要回来了。5月5日,当“劳动课回归”这则消息登上热搜后,多数家长报以支持态度。“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劳动,能释放压力,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质,还有对生活的热爱感知。”不少家人认为。
劳动课的意义在哪里?这一年来,当孩子们被”双减”从无限内卷的文化课分数比拼中解救出来,一些同样需要报以关注目光的教育内容也获得了国家教育体系的正式邀请——比如劳动教育。“义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会发现许多指向个体基础素养的目标,如生活能力,职业、家庭责任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乃至尊重不同行业、收入的劳动这样的价值观。所有长大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身处社会之中,所需要的当然不只是“加减乘除”“之乎者也”“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还要学会照料生活和家庭,学会与人打交道、合作,了解常识、选择职业等等。
因而当这些需求的“目标”引导着整个教育体系将其落实成义务教育的课程,更多类型的能力就有了满足的路径。
劳动有独特育人价值,对于“育社会”也是如此,其影响方方面面,一代代人生活能力的提升,对劳动价值认知的转变,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创造行动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包含了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烹饪营养、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多个分类。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很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的课程要求,比如同样是做饭,1-2年级要求学会择菜、洗菜、削皮等;3-4年级要求会做凉菜、加热食物;5-6年级要求学会简单家常菜;而7-9年级就需要学生们帮助家庭成员设计健康饮食搭配了。同样的,3年级开始,出现了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的内容。在这些生活化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年轻人不再只面向黑板、作业本、分数,更多在行动中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提升更多元能力和责任感。
当然,落实永远是设定方向后的重中之重。在《标准》中提到,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教育内容;要保证每周一节劳动课,并通过任务群具体实施。家长们的顾虑在于,如何不流于形式,让其转嫁为家长的“作业”和负担;以及“没有成体系的课程安排和专业的师资”该如何解决等等。这些值得关注,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细化优化,听取反馈“与时俱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