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是个七零后。
七零后这一代人,现在面临的是真正“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这一辈已经老迈,而且父母都是从穷日子过过来的;孩子这一代是独生子女,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工作、生活、经济压力都比较大。
小敏觉得还是挺幸运的。
小敏的爱人跟她是大学同学,恰巧还来自于同一个城市。俩人谈了几年恋爱,情投意合,毕业之后回到家,结婚了。
小敏和爱人都出自普通家庭。小敏的父母是单位的一般职工,挣了一辈子的“死工资”,退休之后,拿的还是90%退休工资。小敏和爱人非常上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让孩子别吃苦,更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能够晚年享享清福。
结婚之后有了孩子,俩人商量着分工:小敏主内,爱人主外,相互帮衬着一起打拼。后来丈夫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家庭生活条件好了起来,渐渐富裕。
小敏曾经跟丈夫探讨过一个问题:
“你说,人这一辈子活着,到底是为了谁?”
丈夫听到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儿,半开玩笑的回道:
“怎么问这么有深度的问题?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活着,是为自己。”
听到丈夫的答案,小敏很诧异。在她的眼里,丈夫是一个特别体贴、孝敬、值得依靠的男人,对公婆、对她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当然还包括小敏自己,一直都是有求必应而又不失原则。
看着小敏带有疑惑的眼光,丈夫回应道:
“自己,不代表只是自己一个人。为自己活着,不代表着自私。
对自己好,不代表着要对别人不好。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小敏好像听懂了丈夫的意思,又好像没听太懂。
“我跟你说正经的呢,你这是在绕口令么?”
丈夫笑笑说:
“行了,别瞎琢磨了,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么有深度的话题,等咱们老了、没事了,再慢慢聊吧。”
在现实生活中,小敏的“幸运”感觉,其实就来自于她的家庭。孩子懂事,丈夫体贴、对自己的爸妈孝敬,有这些,就足够了。
【2】“仗义”的大哥,“仗义”的丈夫小敏还有个亲哥哥,比她大三岁。
兄妹俩从小关系就很好。在小敏心里,哥哥一直是个特“仗义”的人,但凡她有什么事儿,哥哥一直在前面替她挡着、护着。只不过,照着父母的话说:“你哥有点浪荡”。小敏的哥哥小时候好玩,不正经学习,长大成年之后,生活过得挺一般。
小敏毕业回来之后,跟哥哥家一直来往很频繁,还没结婚的时候,丈夫就跟她哥哥“混”的特别熟,俩人一直以“大哥、老弟”相称,结婚之后也没改口。
所以,一大家子人相处特别和谐。
各自有了孩子之后,两家人来往更是频繁,时不时的结到一起出去,带着父母、孩子出去游玩。每次付账,都是大哥抢着来。有时候小敏丈夫抢着结账,总被大哥说教:
“怎么了?你大还是我大?跟我抢什么?”
男人嘛,有时候还是需要照顾面子的。丈夫不像大哥那么外向,但是骨子里也是个“仗义”的男人。所以,时间久了,也不跟大哥争什么。只是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小敏和丈夫都是一买买两份,一份给大哥家的孩子。
贵贱不重要,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感情。
日子就这么慢慢过着,不经意间,父母都老了。
一年,小敏的父亲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番抢治,老人算是脱离了危险,但是需要做心脏手术,需要一大笔手术费。
一家人在等候消息的时候,丈夫和大哥没事闲聊天,面似轻松,心里头很紧张。得知老父亲脱离危险,都松了一口气。听说要动手术,一家人商量了一下,大哥签了字。
丈夫拿过单子出去了。
大哥犹豫了一下,面无表情,没动地方。这些小敏都看在眼里,握了握大哥的手:
“哥,放心吧,咱们不也听医生说了么,没什么风险。”
其实小敏心里很清楚大哥犹豫是为什么。大哥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面无表情,是在遮掩内心的歉疚。小敏故意岔开话题,安慰了大哥几句。
好在老人手术很顺利,经过大半年休养,基本恢复了正常。
【3】父母:我们“不搞平衡”小敏对丈夫一直心存感激。
虽然丈夫说过很多:对一家子的贡献,不是看谁挣钱多少,谁都为家庭付出很多。但是,在真正遇到事儿、跟钱有关的时候,钱又是特别能体现一个人品性的东西。
父亲休养这大半年,俩孩子、女婿、儿媳对父亲悉心照顾。期间,大哥硬塞给小敏的丈夫一笔钱。小敏丈夫刚要推托,还没开口就被大哥阻止了。他知道大哥的意思,也知道这笔钱代表着什么。
小敏的丈夫没数,原封不动的交给了小敏。拿着这些钱,小敏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这件事儿,小敏没跟父母说过。父亲康复期间,有一天跟母亲聊天,母亲问起来了:
“你爸这次看病,花了多少钱?”
小敏本来想着敷衍一句过去就行了,母亲再三追问,小敏才告诉母亲:这钱是和大哥一人出了一半儿。小敏再三叮嘱母亲:
“你们身体好就行了,千万别在钱上计较。一家人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值。”
父亲痊愈了。恢复健康之后,老俩把孩子们都召集了过来,一起吃个饭。
饭桌上,父亲说道:
“这次多亏了你们,耽误你们这么长时间。你们这两家子,都是我的好孩子。
说实话,咱们这一大家子,能成今天这个样,特别不容易。我和你妈这一辈子平平淡淡就这么过来了,从小也没给你们创造多好的条件。
老大从小不安分,但是人品人性没问题。我这丫头,人懂事。我们还有个好姑爷、好儿媳。这一辈子,知足了。”
听到父亲说这些话,一家人都特别感动。老人,对一大家子的撮合、融入,才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根源。老人的话,就是对子女、子女爱人的认可。
父亲继续说道:
“我这次闹病,花了不少钱,你妈都跟我说了。我和你妈商量过,今天有些话,代表我们俩,跟你们说说。
这次闹病,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父母身体健健康康的,是对孩子们最大的帮助。你们放心,今后我们一定好好注意身体,不给你们添麻烦。现在我们这岁数,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
我和你妈也没多少财产,值钱的也就是这套房子。
这次我看病的钱,我和你妈要给你们……”
话还没说完,老大打断了:
“爸,不用。那是应该的……”
父亲摆了摆手,继续说道:
“听我说完。
花儿女的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我和你妈这点财产,今后肯定留给你们,一家一半。
看病这些钱,迟早也是留给你们的,早给晚给都一样。你们也有子女,今后也得有用得着钱的地方,自己手头宽裕点,不会有什么经济压力。
我们不搞平衡,不会因为谁家条件好、谁家条件差,分多分少,我们看的是人。你们两家子,对父母都那么好,相互之间关系那么近,还区分什么?
现在社会上,一家人关于财产闹矛盾的,太多了,闹得鸡飞狗跳、老死不相往来。爸妈知道,就算给谁多点、少点,你们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从父母角度,不能这么干。
这是爸妈对你们做人、对你们孝敬的认可,不分彼此。”
很多父母都有“劫富济贫”的心理。
往好里说,是父母对“贫”子女的疼爱,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换个角度,却很有可能伤了“富”子女。孩子们经济条件的好坏,不应当依靠父母来平衡,自家“混”成什么样,是自己的事情。
老年人在涉及到财产分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老人,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根源。
我们还是把很“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放到前面。
子女从小的教育、子女长大之后关系的维护,从根本上,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就像小敏父亲说道的:鸡飞狗跳、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现实中很多。究其根源,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作为一家之长,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请老年朋友们一定要记住:自己,才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那个“根”,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自己的任何决定,影响的不单单是自己,更是涉及到整个家庭、涉及到几个家庭。
财产分配,到底体现了什么?
老人辛苦一辈子攒下来的家底,到使用的时候,到底应该体现什么?
体现公平。
小敏哥哥在缴纳手术费的时候为什么犹豫了?并不是他不想交,而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按照大哥的行事方式,平时都抢着付账,为什么后来只给了一半儿的手术费?恐怕,还是手头没那么宽裕。
但是,这些恰恰说明了大哥是一个仗义的人、是一个厚道的人。
作为父母,一定知道两个孩子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但是,小敏的父母没有因为这种差异,在财产分配上有差异、搞平衡。是父母偏心么?肯定不是——恰恰是父母懂得,对待子女,要公平,这个跟孩子自己有没有钱,没什么关系。
我们换个假设:假设小敏父母为了平衡一下子女的经济条件,把财产多数给了儿子。这种结果,决定权就完全在小敏和丈夫的身上——他们没想法,就过了;一旦有什么想法,估计一家人再出去玩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问题是,谁能决定他们有没有想法呢?
体现认可。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有差别么?
在小敏家庭中,兄妹俩没有差别。所以,小敏父母的财产分配、一人一半儿,代表的就是对俩孩子孝敬的认可。
我们换个假设。假设小敏大哥不那么孝敬、抠抠索索,成天惦记着钱,这种平均分配的方式,要得到小敏的认可,恐怕没那么容易接受。
结果会是什么?很大可能是小敏对父母、对大哥会产生意见。有意见了,一家人还能做到那么和谐,估计很难。
所以,父母财产的分配,体现的是对子女的认可程度。
虽然有些老人说了:我自己的钱,想给谁就给谁,别人管不着。但是,一旦迁就了一方,就一定会伤到另一方——付出的却不被认可,对于家庭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