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旱北涝?我国气候格局会改变吗?

今年夏秋发生的两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备受关注:先有7月份的郑州特大暴雨,后是10月份的山西暴雨,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但令人疑惑的是,它们没有发生在传统多雨的南方,而是出现在众人印象中干旱少雨的北方。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以来,北方地区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在连续降雨影响下,黄河9天内接连发生3场编号洪水,都在传统主汛期之外;与此同时,南方则遭受连续高温炙烤,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高温日数超过20天,10余个省份气温创下历史新高。为何北方在一向干燥的秋季也开始暴雨连连?我国常年“北旱南涝”的格局正在被颠覆吗?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直以来,“七下八上”(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常用来概括北方主汛期,而今年北方的雨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数据显示,华北雨季于7月12日开始,较常年偏早6天;于9月9日结束,较常年偏晚22天;雨量276.4毫米,较常年偏多103.2%。入秋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也异常偏多,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

北方异常的降水表现,是否说明我国主雨带正在北移?

“自2014年以来,华北雨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分析称,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型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50年到1970年只有一条主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1980年开始,夏季降水出现南北两条雨带,且这两条雨带呈同步变化趋势,2010年之前两条雨带均一致表现出南移的趋势,2010年之后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

那么,造成今年北方多雨、南方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郑志海表示,这主要是受到较为活跃的冷空气活动和偏强偏北的水汽输送的共同影响。强盛且持续的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活跃的冷空气频繁在北方地区交汇,导致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而长江中下游、江南及华南等地则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如此偏强偏北的大气环流异常背后,还有推手。“这样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冷海温密切相关。”郑志海告诉记者,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2021年7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又再次开始发展加强,于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于冬季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历史上的拉尼娜事件容易导致欧亚中高纬环流呈经向型特征,冷空气比较活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容易较常年同期偏北。

“我们不能仅凭一次两次或一年两年中的极端气候事件,来推断气候未来变化趋势,目前从年际尺度特征来看,还不能得出我国北方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变的信号。但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和水循环,使得大气不稳定增大,降水效率提高,强降水更加显著。”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未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变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会更大。

北方的雨越来越多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室主任王国复表示,相对于南方,我国北方地区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弱,极端降水可能诱发中小河流域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北方中小河流域洪水防洪标准相对偏低,洪水对农业生产、交通设施、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均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北方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但城市内涝防洪标准却普遍偏低,较易发生城市内涝等灾害,也会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

面对新形势下的极端气象灾害风险,北方城市该如何防范?王国复建议,在监测预警方面要加强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在信息管理方面需加强灾害管理全过程的信息获取、传播、利用和反馈过程,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在风险管理措施方面需立足防灾、备灾、减灾、救灾、重建的灾害管理过程,改善极端气象灾害的孕灾环境、降低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承灾体适应性和减灾能力,提高对各类极端气象灾害潜在不利影响的应对能力;最后也需要提高公众综合防灾减灾的社会意识,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1 字。

转载请注明: 南旱北涝?我国气候格局会改变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