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骂合资品牌,吹自主品牌就成为了车圈内不成文的规定,我并不是说“崇媚洋外”,自主品牌一定不好,合资就一定优秀,我想说的是,在这种快餐式信息时代,面对各种批评和赞赏都不应该百分百无条件选择相信,更多还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在里面,不要被带节奏,当枪使。
最近,一名网络短视频创作者在平台上发布了多则宝马关于宝马减配安全气囊传感器的质疑视频,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该系列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百万,评论区也是掀起了热烈讨论,批判宝马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关于宝马究竟有没有减配,把中国人的生命当成儿戏?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其实这次话题的争议点,那就是为什么国内的宝马没有安全气囊传感器。从视频内容可得知,无论是拆卸车头还是门板,都没有发现对应的硬件,甚至从零配件系统输入对应车架号查询后发现国内宝马车型在该位置并没有传感器对应信息,而在查询美版车型时却能查到。因此这也“坐实”了中国宝马减配的事实。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安全气囊传感器类型进行了解。
引爆安全气囊的传感器有两种,压阻式碰撞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
第一种压阻式传感器,成本比较低,多出现在价格便宜以及上了年份的老车身上。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撞击点来传播气囊开启信号,简单来说就是“哪里不会点哪里”。但这类传感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一个传感器可侦测的范围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这就可能会导致安全气囊在不该爆的时候爆,该爆的时候又不爆。举个例子,如果一些低速碰撞恰好是处在传感器侦测范围,那就有可能出发安全气囊。我们都知道,安全气囊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在错误的场景中弹出,极有可能会对乘客造成伤害。因为气囊充气是一种化学反应,要想在极短时间内充满,需要的能量非常大,因此产生的冲击力也是相当惊人,气囊内部的气体碰撞速度达到250-300km/h。如果没有向前的冲击力与其缓冲,极有可能会造成伤害。
因此这种存在隐患的压阻式碰撞传感器在如今已经被逐渐淘汰,,换用加速度传感器来代替。这类传感器解决了第一种传感器的缺陷,它可以识别碰撞的强度,不会一碰就炸。在宝马车上,这类传感器集成在底盘控制模块ICM里面,传感器无时无刻都在监测车辆的横向、纵向、垂直加速度以及横摆率,如果超过预定在ICM里面的数值,安全气囊就会自动释放。而为了能够更精确的监测车辆是否处于碰撞状态,一部分车型还会在车头防撞梁加入独立传感器。而这次引起争议就是因为中国宝马车型车头并没有安装独立加速度传感,而美国那边的宝马就恰恰有这项配置。
既然中国没有,美国就有,那就是不是意味着“减配”实锤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美国之所以有是因为当地法规有强制要求,没有就不能销售。但中国却没有这项规定,所以车企为了节约成本,自然也砍掉这项配置。看到这里,相信还是有朋友会说宝马区别对待。不过在欧规的宝马上,也就是宝马自己的大本营,在当地销售的商品车也是没有这项配置。既然连欧洲都一样待遇,也就不存在针对国内减配的情况。
其实了解一款车是不是安全,我们更应该去相信专业机构测试的结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中保研,而不是听信网上一部分人的片面之词而断定一款车或者一个品牌没良心。
虽然汽车保有量很大,但真正对汽车感兴趣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更多还是停留在日系车省油但不安全,德系车铁皮厚很高级的时代。再加上短视频年代,不少博主为求流量而输出一些我们内心想要听到的观点,带动观众情绪。久而久之,一些错误的观点反而因为人多力量大而被捧为正确观点,而一部分理性的观众也因为不合群,只能被淹没在茫茫的批评声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