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静 李岩松 王开智 郭华春 王小涵
一个技校毕业的纺织工人,为何能够走上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
王晓菲的故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她出身农村,上技校,当纺织工人,创新技术,刺激行业发展,走出了普通农村青年的逆袭之路。
如今,王晓菲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山东省首席技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她用了近20年时间,诠释了新时代“一线纺织女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在山东,如王晓菲一样的技能人才正蓬勃涌现。技能是技能人才的立业之本,大国工匠是技能人才的职业目标,技能人才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王晓菲,纺织女工走上代表通道
成为纺织女工
利落的短发,干练的穿着,熟练的手法,王晓菲在细纱车间给纺织女工演示纺纱接头的方法。
算起来,王晓菲已经在纺织行业工作了整整19年。1985年,她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丁庄乡苑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经济拮据,大哥结婚需要盖房,二哥上大学需要交学费。
2001年,王晓菲选择考德棉技校。“念大学,当老师,是我的梦想。但我选择读技校,就觉得再也没有机会读大学了。”
2003年7月,王晓菲到了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纺织女工。“噪声大、环境差、三班倒。”高温高湿的盛夏,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四处飞溅的棉絮,再加上车间 30多摄氏度的高温,这些现实让王晓菲一度“吃不消”。
2008年,是王晓菲改变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同批进厂的40多名学员中,陆续离开很多人。“我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五年坚持在一线重复劳动,生活枯燥。”王晓菲想离开这个行业。
也在这一年,王晓菲迎来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机会。王晓菲虽然进入了公司的“种子队”,但她并不拔尖。带队老师告诉王晓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尝试一次再做决定。”
“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就放开心态去比赛。”省里预选赛选拔六名代表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王晓菲以第六名晋级,而她也是公司唯一一位入选的。
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时,王晓菲的压力才真正到来。“我的优点是稳。缺点是心理素质不好。”王晓菲在训练的时候,只要有人在旁围观,她的手就会紧张得哆嗦。后来,公司同事、领导只要看到王晓菲在“练兵”,都会拿起秒表帮她掐时间。
临近比赛的中秋节,王晓菲留在公司车间继续练兵,重复训练动作。那时候,她的体重瘦到了80多斤。
2008年9月,王晓菲参加全国棉纺行业细纱工职业技能竞赛,最终以102.626分的成绩夺得大赛冠军,同时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鞭策,也是技能和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挚爱,我决定一如既往地当一个纺织工人。”王晓菲感慨。
跟“秒”较量的创新
作为一名纺织工人,王晓菲是“不安分”的,她想改变传统的操作方法,做出突破和创新。王晓菲心里想:“有捷径可走,那就不要被老套路束缚。”
2007年,公司改造“罗卡丝紧密纺”,本想提升纱线的强力,降低纱线毛羽,但改装完一台细纱机之后,发现断头特别多。这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还影响车间产量。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这也倒逼着操作人员改变。
“我一直泡在设备机台上,突然发现采用斜接头操作方法,能降低断头率,这也突破了传统的正向抵管接头法。”创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出现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两个月时间里,王晓菲奔走在实验室和车间中,从每一道工序上寻找断头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
新方法使开车效率提高至95%,一天43台车可增加产量1011kg,每班用工由11人减至5人,三个班共减少用工18人,而且提高了络筒效率,成纱毛羽下降50%,强力增加10%。
2009年,公司引进氨纶包芯纱。在试纺过程中接头,操作人员需用剪刀剪断氨纶丝,效率低且极易割伤皮辊,把剪刀放在身上,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如何安全高效地掐断氨纶丝?”王晓菲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终摸索出“食指勾断氨纶丝接头法”。
纺织厂细纱车间,接线头是最见技术的硬活。王晓菲的这些进步和创新,都是跟“秒”较量的。速度增快,在比赛中来说,意味着加分;在实际工作中,就意味着工作能力提升,工作量增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
但是提高每一秒,都来之不易。纺织工人就像运动员一样,操作手法和动作一旦固定,就会形成习惯,纠正难度很大。要养成一个习惯,经历了反反复复训练,要改变一个习惯,更需要加倍重复训练。
2016年,王晓菲到了德州仁和恒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由王晓菲带头创造的5个操作法,在全国性的纺织产业论坛上进行了展示,并在多家企业推广和使用。
王晓菲说:“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穿衣离不开纺织业。我相信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坚持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而工匠精神既存在于高精尖的产业领域,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发光彩。”
传帮带
创新之外,车间还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基地。王晓菲带徒弟已经多年,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教给他们。
李瑞瑞(左),王晓菲(右)
李瑞瑞就是王晓菲的徒弟之一。96年出生的李瑞瑞有着一股韧劲,她不断磨练操作技术,仅8年便从一名普通的值车工到高级技师,获得了第十七届“德州十大杰出青年”、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2018年,李瑞瑞参加德州市细纱工操作大赛时,心理压力很大。成绩出不来,李瑞瑞心里很着急。
王晓菲成了李瑞瑞的心理老师,兼技能老师。王晓菲对李瑞瑞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要求李瑞瑞每天默写几遍操作法,王晓菲再给她“抠字眼”讲解。“当时我不理解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后来拿到很好的成绩才明白。”李瑞瑞说。
韩秀秀(左),王晓菲(右)
在这个纺织车间里,汇聚着很多纺织工人的奋斗故事。韩秀秀进入公司“种子队”时,遇到的老师就是王晓菲。
韩秀秀刚开始接线头的速度是40支纱线需要用80多秒。经过一对一指导,一个月后,韩秀秀的速度达到了40多秒,并且在200多名学员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看台,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很考验个人能力。王晓菲告诉韩秀秀:“看台,要运用好目光,而不是站在设备旁边没有目标地乱看。”哪里“空管”了、哪里“断头”了,王晓菲只要眼睛一扫,就能在成百上千个线头中精准定位“瑕疵”,将问题轻松解决。训练了多次后,韩秀秀才知道,在一个简单的巡回中,竟然有这么多“门道”。
“原本我以为,纺织工人就是重复劳动,一直干到退休,生活乏味无趣,也很难熬出头。后来发现,纺织工人可以做创新,可以有奔头,可以传承工匠精神。”韩秀秀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2019年,国家批复了“王晓菲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晓菲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革新和研发等相关工作,培养了大批纺织业优秀技能人才。
车间走出大工匠
2018年,王晓菲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伴随着激动和紧张一起来的,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2019年,全国开始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把技能认定权落在企业里,工人评级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王晓菲觉得,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一方面关系到工人们的待遇,另一方面,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学习晋升的机会。2021年,王晓菲所在企业获得了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自主评价资格和企业技能才自主评价资格,通过一次评审,就可同时颁发职称证书和技能证书,实现了“一评双证”,在全省率先打通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2022年,王晓菲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并走上代表通道。此次两会,王晓菲带来了《关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黄淮海河流域“梳子型”河海连通运河航道建设,降低大宗物流运输碳排放和成本》《关于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参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基础能力建设的建议》《关于促进纺织行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关于支持高技能人才到专业高校再学习深造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关于设立劳模工匠专项津贴的建议》等8条建议。
王晓菲说:“我是代表很多人分享纺织女工的成长故事,我希望加快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的相关制度,提高工人的干劲,让技能人才得到地位和待遇的双丰收。”
山东是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实力雄厚,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条”,瞄准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深化技能人才培育、引进、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了平台。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龙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350万人。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71人,全国技术能手673人,齐鲁首席技师1806人,山东省技术能手3125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通过技能加身,山东不断涌现着更多像王晓菲一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他们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