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2月17日文章,原题:美中科技竞争不再是天壤之别 向月球和火星发射航天器、潜入海洋深处、竞相研制新冠疫苗,中美正在几乎所有的科研和技术前沿进行竞争。白宫在10月份的一份文件中称,“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将令我们能战胜那种产生浪费、抑制创新的国家主导模式。”该文件公布一项国家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国在20个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然而,推动中美科技进步背后的动力,并非如白宫所划分界定的那样。关注中国科学政策的观察家们表示,两国竞争与其说是国家主导模式与市场导向模式的斗争,不如说是一场将科学转化为商业应用的竞赛。
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研究中国商业与技术的丹尼斯·西蒙教授说:“人们总是说美国是市场驱动,中国是政府主导。这是误读,其实不然。”曾在华工作、研究中国40年的西蒙表示,中国正变得更加市场化,并鼓励科学家开发可转化为商业应用的技术,邀请跨国公司设立在华研发中心,政府还打造高科技园区刺激本土创业。自2013年起,中国一直是全球研发经费第二高的国家,去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近年来,中企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力军。
西蒙说,越来越分散的去中央化融资模式,可能意味着投资能得到更好利用,“你看一下相关支出分布,会发现越来越多资金来自省级和地方一级,而不仅仅是中国中央政府”。“这是个好现象,意味着那些项目资助者更接近决策者。地方上会有更多协调,这点非常重要。”
纽约瓦萨学院地理学教授周瑜(音)研究中国的全球化和高科技产业。她认为,对于航空航天项目等大型事业,国家主导的方式一直是中国的可靠策略。”但在中国其他一些行业,自下而上的方式如今已很常见。比如,手机厂商根据市场需求在技术上进行调整。
北京的创新中心中关村聚集了9000家高科技公司。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项目主任斯科特·摩尔说,中关村的成功不能仅归因于国家政策,“同时也因其靠近一流高校,就像波士顿地区的生物科技集群。这种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区别并不明显。”而对于美国的模式,康奈尔大学粒子物理学家程洋洋(音)认为存在很大缺陷,“在美国,自二战以来,科研主要由政府资助。不仅仅是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私营企业也广泛依赖政府的拨款、合同和补贴”。
未来五年中国的目标是走向技术自主。为实现目标,政府将加强研发,促进国际合作,多做培育研究工作,让企业在推动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西蒙说,随着中国在科技发展中变得愈加市场化,中美有朝一日可能“趋同”。(作者霍利·齐克,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