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8月21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党中央国务院的11条批复以及规划五章76条的布局,成为未来15年首都核心区建设、发展与管理的指南,一个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呼之欲出。

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模样

  核心区的范围包括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共32个街道。老城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

  《核心区控规》描绘了未来首都核心区的模样:“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首先要让首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通过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规划明确,要以长安街和中轴线、北京老城和二环路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骨架,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推动老城内外和谐发展,融汇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风貌,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

  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规划提出核心区的中央政务功能布局要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大国首都目标相适应,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安全万无一失、环境优美和谐、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

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未来要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大国首都形象。

  通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空间场所,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塑造舒朗庄重的中央政务空间形象;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城市环境,塑造优美和谐的政务环境;加强城市服务保障,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服务系统。

  把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规划明确,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

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北京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留住格局之外,规划要提出,要对老城的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对象,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

  规划强调历史文化资源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要着重加强展示利用,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规划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要以高水平城市设计强化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加强景观视廊保护与营造,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和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提升老街坊的获得感

  规划还力图改变核心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出要重点研究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机制与路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幸福感。

  对于平房区,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并不断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对于老旧小区,提出以菜单式整治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质与环境质量。

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规划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与年初的规划公示版相比,正式通过的规划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容。

  规划提出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并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技术负责人石晓冬说,希望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随处可见可以品味历史、可以感受文脉、可以享受生活的图景。

  “当然核心区老城不能只是好看,还要好用”, 石晓冬说,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接受各种意见的反馈,以推动宜居城区建设。

  石晓冬说,为了推进规划的实施,相关部门正建立一个可量化、可评估的规划的指标体系,以便于社会监督。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79 字。

转载请注明: 古都如何平衡保护与复兴 首都核心区控规给出答案 - 楠木轩